社会支持对社区失能居家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现状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社会支持对社区失能居家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现状及思考

汪丽淘 吕雅雯 孙蓓蓓*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社会支持对社区失能居家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现状通过CNKI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社区居家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较低,失能状况严重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不同支持主体对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改善作用不同,应根据老人失能情况,针对性提供各支持类型,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健康老龄的实现

关键词: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支持主体;健康老龄化

2018年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失能老人在老年群体中备受关注[1]。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失能老人数量增长迅速,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失能老人行动受限,社会参与度降低,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3]。而主观幸福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3]。社会支持是失能老人获取无偿物质和精神帮助的资源,有助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4]。不仅可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还可满足其情感依赖、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更好地使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健康行为[5]。故本研究对社会支持对社区失能居家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提升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并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1.失能

失能老人定义为60岁以上生活自理能力受损,需要依赖于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即由于个体各器官和组织正常功能减弱,甚至出现病变而使生理、心理以及人体机构的部分功能不能按照正常生活方式进行日常活动[6]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人、亲友、同事、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7]。包括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同时可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指各正式组织支持供给者的集合,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机构等。非正式支持是指家人、其他亲属、邻居、朋友、志愿者等[8]

3.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于1969年被国外学者Bradburn提出[9]。国内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在认知与情感上做出的主观性、整体性自我评价,是评估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的指标[10]。国内外学者却强调人们的主观性,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整体生活的综合判断和认知[11]

二、社会支持对社区失能居家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干预

社会支持作为老年人获得帮助的重要来源对老年人的健康是十分重要。有报道称,中国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而健康状况是削弱其主观幸福感的根本原因,且随着失能程度的加深会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12]。此外,生理健康受损老人在失能过程中逐渐丧失价值感,社会适应力下降,继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致主观幸福感水平下降。失能老人多为中、重度,失能多不可逆,且随着时间延长,老人的社会交往持续降低,甚至产生社会隔离,形成恶性循环[13]。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失能对于老人的负面影响,引导其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以应对失能后出现的问题,减少应激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

2.2不同支持主体对居家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2.1家庭支持

部分偏远郊区的社会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家庭将长期作为失能老人养老支持的主要力量,尤其在老人面临失能等负性事件时发挥重要作用[14]。郊区地区失能老人子女数量多,老人失能后长时间居于家中,与外界较少接触,依靠配偶子女等先赋角色提供物质、精神、经济支持,较多的家庭成员数量保证了家庭应对失能危机时资源的充分,家庭中紧密的婚姻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及代际间的关爱也利于家庭应对危机[15]

2.2.2邻里支持

邻里间交流走访与生活帮扶均为失能老人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邻里支持是失能老人除家庭外最常接触到的外界资源,经常沟通互动有助于强化老人身份认同感和个人价值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16]

2.2.3朋友支持

朋友支持对于居家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尤其是重度失能的老人大多久居家中,社交网络闭锁,朋友支持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加之多数老人受教育水平低,关系圈局限,年老后遭遇亲友离世或因失能加重与朋友联系频率减少,因此,尽管朋友支持对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作用,但影响程度较小[17]

2.2.4政府支持

政府在社会支持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失能老人的经济、日常生活、宏观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发挥着福利供给与兜底保障作用。当地政府可根据每位失能老人的具体情况,可发放涵盖高龄补贴、伤残津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军人退伍金、四老(老党员、干部、模范、军人)补贴等多项补助中的某种或某些补贴,针对困难家庭,政府采取如贫困建档、结对帮扶、精准扶助等[18]。然而,由于失能的进展,政府支持于老人已成习惯性支持,根据边际递减效应,外部提供支持的次数增多,情感体验会逐渐降低,政府每月提供固定的支持,对于老人而言心理上的满足感与体验感会逐渐降低,故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影响较小。因此,政府应对失能程度居中的老人应予更多重视。探寻更为全面丰富、精细化、力度更强的个性支持以满足失能老人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此外,笔者认为需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注度与认知水平,做好失能老人详细信息的收集,重视轻中度失能老人群体,并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定期筛查等避免失能程度加重。

三 总结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普遍较低,失能严重影响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应针对不同支持主体特点提供改善对策。首先需提高政府各部门对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注度与认知水平,做好失能老人详细信息的收集,重视轻中度失能老人群体,并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定期筛查等避免失能程度加重。并加强老年群体失能防控工作,减少老人失能的发生,避免失能进一步发展,对轻中度失能老人予以更多关注。同时,对不同失能程度下的老人实现差异化支持提升失能老人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郑舒文.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图景与政策选择[J].社会保障评论,2024,8(03):108-126.

[2]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 542-575.

[3]李月娥,卢珊.辽宁省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89-96.

[4]BIANCA S, THEO G, VAN T. Balance in social support exchange and discontinuation of young-ol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ree birth cohorts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9,36(11/12): 3371-3388.

[5]王秀芝,刘震海.发展战略影响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吗?——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OL].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15[2024-06-04]

[6] GRACE 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natural systems[M].Cambridge,Eng: CambridgeUniv Pr,2006.

[7]张丽娟,刘丽琼.新生育政策背景下隔代照料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0):119-122.

[8]张秀敏,李为群,刘莹圆.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7,39(3):88-96.

[9]程镝,祁鑫康.非正式社会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下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和剂[J].理论探讨,2024(03):91-98.

[10] LUISA R, XIMENA P E. Stereotypes about old age, social support, aging anxiety and evaluations of one's own health[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16,72(1):47-68.

[11]王维,谢红.居家养老老年人幸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0):1173-1177.

[12] 唐贤兴,唐曼.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的构建与公共健康治理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3):108-123.

[13] 刘静,卢威男,方婷,等.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支持性服务需求及未满足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4,38(05):33-37.

[14]方黎明.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54-63.

[15]赵涵,向远,裴丽君.老年人多维度社会参与和家庭交往与抑郁情绪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21,27(3):110-122.

[16]李杏,李金娥,倪莹,等.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述情障碍与社会隔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1,38(5):547-549.

[17]李滨,韩静.失能老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多维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模型[J/OL].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2024-06-04].

[18]李元,张岳伟.农村“双困”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规模及保障机制研究[J].人口与发展,2024,30(03):102-112.
*通讯作者:孙蓓蓓1983.10.13—),,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社区卫生及全科医学

              E-mail:123287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