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凹陷性瘢痕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凹陷性瘢痕中的应用

张勋1 罗启云2  周自福虎海东4  夏芳芳5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1

摘要目的:探究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凹陷性瘢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2020年至2022年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分为常规组(微创瘢痕松解治疗)和研究组(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每组均40例。比较两组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后的差异情况。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有效率可知,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面部凹陷性瘢痕的患者而言,为患者进行治疗工作时应实施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该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创瘢痕松解;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面部;凹陷性瘢痕;临床意义

在人体的皮肤经历过创伤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瘢痕。尤其是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极易出现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状态[1-2]。目前在临床上,常采用微创瘢痕松解的治疗方式予以干预,但手术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故而其临床效果并不显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被推进于瘢痕治疗的方式中,对人体的皮肤质量有极大程度的改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在我院2020年~2022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展开分析。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2020年到2022年内,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研究组(n=40)与常规组(n=40)。各组间基线资料对照分析,研究组的男性为16例,女性为24例,年龄最小的为22岁,年龄最大的为41岁,均值计算得出(31.53±5.25)岁;常规组的男性为17例,女性为23例,年龄最小的为23岁,年龄最大的为40岁,均值计算得出(31.58±2.36)岁。组间数据之间差异不明显(p值均>0.05)。

1.2方法

1.2.1 微创瘢痕松解治疗 具体内容为:在术前,对患者面部凹陷的部位标记号,同时将所需分离的范围进行划分,在这一过程中,均采用亚甲蓝进行标记,以此明确所需进行手术的部位。给予患者麻醉药的过程中,均采用2%利多卡因联合肾上腺素溶液(1:20),对患者的局部皮肤组织进行麻醉。术中所使用的手术器材则选用我院统一的瘢痕松解刀。在术中将瘢痕松解刀对患者产生瘢痕的皮下组织进行剥离,达到瘢痕纤维化的粘连束松解的目的。

1.2.2 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  具体内容为:在患者入院后,完善患者的相关信息,对患者进行检查。微创瘢痕松解与常规组保持一致。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的术前准备:准备术中所需要的自体脂肪颗粒。护理人员在确定对患者进行抽取脂肪颗粒的部位时,尽量选择脂肪充裕的组织处,例如:大腿、腹部等。而后对该部位进行麻醉,麻醉药的调配:20ml的2%利多卡因,0.5ml的1%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剂量则选择500ml即可。将多孔吸脂针(2.5mm)与螺纹注射器(20ml)进行衔接,并进行回抽,使注射器内的气压为负压。对其部位以扇形的形态进行反复的抽吸,并且将所抽吸的脂肪的注射器放在试管内保持20min静置,观察注射器内出现分层现象时,将最下端的内容物进行排出,将其余内容物进行冲洗,冲洗液则选择生理盐水,确保脂肪颗粒干净后,再将其放置于注射器(1ml)中,准备后续使用。在进行颗粒脂肪移植时,应在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区域进行麻醉,将针头(1.5mm)与注射器(5ml)进行连接,从瘢痕的边缘处为首次进针位置,将瘢痕皮下粘连处进行分离后,将脂肪颗粒逐层、多次进行注射,并进行按摩,促进其塑形。

1.3观察指标

1.3.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色素沉着、结节或条索、面部感染及脂肪液化等症状。

1.3.2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n×100.00%。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详情如表1所示。

表1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面部感染

色素沉着

结节/条索

脂肪液化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

40

1(2.50)

0(0.00)

1(2.50)

0(0.00)

2(5.00)

常规组

40

3(7.50)

2(5.00)

2(5.00)

1(2.50)

8(20.00)

X2

-

1.052

2.051

0.346

1.012

4.114

P值

-

0.304

0.152

0.556

0.314

0.042

2.2两组临床效果对比,详情如表2所示。

表2组间临床效果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40

26(65.00)

8(20.00)

5(12.50)

1(2.50)

39(97.50)

常规组

40

21(52.50)

6(15.00)

6(15.00)

7(17.50)

33(82.50)

χ2值

-

1.289

0.346

0.105

5.000

5.000

P值

-

0.256

0.556

0.745

0.025

0.025

3、讨论

由于人体的面部皮肤会经常暴露在外,所以当人们的皮肤组织出现瘢痕后,会严重影响外形的美观除此,瘢痕的生长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后,患者的皮肤处就极易出现结节、痤疮以及红色丘疹等症状[3-4]。严重者则会引起多种皮周器官并发症,对部分组织的功能造成影响。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因此对患者实施高效的治疗极为关键。 微创瘢痕松解治疗较为单一,临床疗效并不显著。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可以根据患者的面部情况、瘢痕进展等制定相关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为面部凹陷性瘢痕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采取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其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姜向海,郝建国,陈明华,蔡景龙.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凹陷性瘢痕效果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12):1-5.

[2]张冰,杨雪芬,张刚.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微等离子束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2022,23(04):25-28.

[3]何林,都慧聪,周林,张卓,余学元,舒茂国.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04):39-42.

[4]张冰,张刚. 微等离子射频技术序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J]. 中国医疗美容,2022,12(03):18-22.

[5]梁艳,李正斌.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联合自体脂肪移植对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的疗效[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55-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