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S3.0系统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应用测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PMS3.0系统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应用测试研究

李凡

南京佑友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PMS3.0系统在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测试。通过对系统的集成测试,验证了PMS3.0在处理电网资源业务中的性能和稳定性。测试覆盖了台账查询、运行分析管理、主网指标水平评价、配网指标统计分析等关键功能。采用接口调用和数据比对的方式,确保了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PMS3.0系统能够有效地执行电压无功优化和电能质量管理任务,满足现代电网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PMS3.0系统;电压无功;电能质量;集成测试

引言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成为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和供电质量的关键因素。PMS3.0系统作为新一代电力管理平台,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以支持电网资源的精细化管理[1]。本研究聚焦于PMS3.0系统在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测试,旨在通过系统的测试评估,探究其在实际电网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PMS3.0系统概述

1.1系统架构介绍

PMS3.0系统是一个创新的电网资源业务管理平台,它以先进的数字化架构为基础,采用了"三区四层"的设计原则。该系统全面覆盖了从输电、变电到配电等各个专业领域的全过程生产管理。PMS3.0系统通过集成微应用技术,实现了功能逻辑的模块化,每个微应用都能独立开发、运行和维护,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与用户进行互动。此外,系统还特别关注电能质量的监控和管理,通过综合考量电压、频率和波形等关键指标,确保供电的优质和可靠性。PMS3.0的设计理念在于通过技术降损,优化电压无功,从而提升整个电网的能效和稳定性。

1.2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电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用电设备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电压无功管理能够优化电网的功率因数,减少能量损耗,提升输电效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电能质量的控制对于预防电压波动、谐波污染等电网问题至关重要,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甚至更大的经济损失[2]。因此,对电压无功和电能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不仅能够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还能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1.3系统功能概览性

PMS3.0系统是一个全面集成的电力管理平台,它通过精细化的设备资产管理来提升电网运营的效率和质量。系统的功能设计覆盖了电网资源业务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电压无功的优化、电能质量的监控以及技术降损措施的实施。通过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电网各环节的实时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电能供应的可靠性。PMS3.0系统还特别强调了微应用的设计,这些微应用能够独立运行,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直观的操作体验,使得系统维护和业务执行更加灵活和便捷。此外,系统还遵循了“三区四层”的数字化架构,这为电网资源的全方位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PMS3.0系统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模块

2.1电压无功的概念与影响

电压无功是电力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关联着电力传输的效率和电网的整体性能。无功功率虽然不进行实际的工作,但却是维持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和电力传输效率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电网中,无功功率的不足会导致电压水平下降,影响电网的供电质量,进而可能导致电动机等设备的效率降低和寿命缩短。此外,电压无功的不平衡还可能引起电力系统的不稳定,增加输电线路的损耗,降低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

2.2电能质量的定义与主要指标

电能质量是衡量电力系统供电性能的重要标准,它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和无干扰的电能[3]。电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用电体验。主要的电能质量指标包括电压的稳定性、频率的准确性、电流的平衡性以及波形的纯净性。电压稳定性确保了设备能够在预定的电压范围内运行;频率的准确性对于同步电机等设备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电流平衡性涉及到三相供电系统中各相电流的均衡;而波形的纯净性则涉及到电力系统中电压和电流波形的畸变,如谐波和波动等。这些指标共同决定了电能的可用性和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

2.3模块功能设计

PMS3.0系统中的模块功能设计着眼于提升电网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该系统通过精心构建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对电压无功和电能质量的全面监控与管理。每个模块都针对特定的管理任务,如台账管理、运行分析、指标评价、过程监督以及专项负荷分析等,以确保电网的高效运行和电能质量的持续优化。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且通过集成微服务和人机交互界面,增强了用户体验,使得系统操作更为直观和便捷。通过这些功能模块的协同工作,PMS3.0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电网运行中的问题,从而保障电网的稳定性和电能供应的可靠性。

2.4与其他系统集成的策略

PMS3.0系统在设计时就考虑了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和集成性,采用了灵活的集成策略来实现不同平台间的无缝对接。系统通过开放的API接口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格式,能够与现有的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等系统进行有效集成。这种集成不仅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还增强了系统的互操作性,允许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PMS3.0系统还支持服务集成,通过定义清晰的服务契约和接口规范,确保了与其他系统的协调运作。此外,系统还具备高度的可配置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集成场景,灵活调整集成方案,实现定制化的集成服务。

3系统测试

3.1测试准备

在PMS3.0系统的测试准备阶段,采取了一系列细致的措施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硬件配置方面,部署了容器服务docker,配备了必要的CPU、内存和存储资源,以支持系统应用和中间件的部署。数据库环境包括了MySQL、Redis和Influxdb,它们均配置了相应的CPU、内存和存储空间,以及考虑到数据增长的需求。此外,还特别配置了对象存储用于保存附件。软件环境的搭建也同样重要,通过安装nacos、Nginx和Emqx等中间件,以支持系统的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和消息队列等功能。这些中间件的引入,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处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测试团队由专业的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组成,他们共同负责数据集成测试的执行。测试时间被明确规划,确保了测试工作的有序进行

3.2测试方案设计

在PMS3.0系统的测试方案设计中,采取了一种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法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测试方案包括了明确定义的测试目标和范围,旨在验证系统是否满足项目需求文档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根据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设计了一系列详细的测试用例,这些用例覆盖了从基础功能测试到复杂的集成测试场景。测试方案还特别关注了测试环境的搭建,确保测试环境能够模拟实际运行条件,以便发现可能在生产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使用专业的测试工具来自动化测试过程,提高测试效率,并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此外,测试方案还包括了对测试执行的详细规划,包括测试人员的分工、测试时间的安排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沟通和报告机制。

3.3测试过程

在对PMS3.0系统进行的系统集成测试中,测试过程遵循了严格的方案,旨在确保系统功能与预期需求相符。测试涵盖了六个关键的对端业务系统,包括台账查询、运行分析管理、主网指标水平评价、配网指标统计分析、过程监督管理以及负荷专项分析。每个测试环节都通过调用相应的接口,对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测试的执行采用了比对分析的方法,将系统输出与数据中台的数据进行对照,以验证系统的准确性和数据的一致性。在台账查询中,系统能够准确统计主配网设备台账并操作台账字典。运行分析管理测试中,系统成功获取了主配网数据质量与运行指标,并进行了终端运维管理。主网指标水平评价测试中,系统有效地提供了指标概览、告警统计和水平评估等功能。配网指标统计分析测试验证了系统对配网指标的分类统计与评估能力。过程监督管理测试中,系统展现了技术监督管理和终端监测管理的能力。最后,负荷专项分析测试中,系统准确地获取了分布式能源和特定负荷数据。所有测试均达到了预期目标,测试结论显示系统功能运行正常,数据一致性得到了保证。这些测试结果为系统的成功部署和未来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4测试结果分析

在PMS3.0系统的测试结果分析阶段,对集成测试的输出进行了详尽的审查和评估。测试覆盖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台账查询、运行分析管理、主网指标水平评价、配网指标统计分析、过程监督管理和负荷专项分析等。每个模块都经过了严格的测试流程,以验证其是否按照既定的功能规格正常运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测试用例均达到了预期目标,系统在数据集成、功能实现和用户界面交互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在电能质量监测和电压无功管理方面,系统显示出了高效和准确性,满足了对电能质量管理的严格要求。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深入分析,确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识别出了一些潜在的改进领域。

4结论

经过一系列的集成测试,PMS3.0系统在电压无功与电能质量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系统不仅能够准确执行台账查询、运行分析、指标评价等核心功能,还能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测试结果验证了PMS3.0系统的设计符合现代电网管理的高标准要求,能够为电网运营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和功能扩展上,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电网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丽斌,陈知琨. PMS3.0系统"电网一张图"低压数据治理方法[J]. 电工技术,2023(15):219-220,224.

[2]康楠楠. 无功电压控制与电能质量[J]. 科技经济导刊,2016(36):51-52.

[3]郭冰珂,周鑫. 电力质量在配电系统中的监测与控制技术[J]. 通信电源技术,2023,40(19):78-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