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干预在缓解肝衰竭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判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积极心理干预在缓解肝衰竭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判定

李甜甜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637000

摘要:目的 分析积极心理干预在缓解肝衰竭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肝衰竭按照护理方法差异分为常规干预组与积极心理干预组,治疗期间实施对应的干预;结果 干预后积极心理干预组的SAS、SDS评分、FoP评分均低于常规干预组,且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治疗期间配合积极心理干预,在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恐惧疾病进展效果显著。

关键词:肝衰竭;积极心理干预;负面情绪

肝衰竭主要指的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肝脏造成的严重损伤,会引起肝脏的合成、解毒、排泄以及转化等功能出现障碍或者失代偿,该病症主要表现出凝血机制障碍和肝性脑病、黄疸、腹水等。患者同时面临的疾病的折磨、巨大的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容易产生痛苦、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不利于患者预后[1]。 但是常规干预措施主要以基础护理为主,在心理干预方面不够深入。而积极心理干预提倡结合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现状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就积极心理干预在缓解肝衰竭患者负面情绪中的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30例常规干预组与30例积极心理干预组,每组均30 例。常规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1.35±8.62)岁;乙型肝炎20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其他2例。积极心理干预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43.17±8.66)岁;乙型肝炎20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其他2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衰竭;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脑、肾、肝、造血功能障碍及近3个月内曾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伴有精神异常、认知障碍、不依存、不配合或拒绝参加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在科室接受对症治疗,常规干预组患者则配合常规干预措施,包含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而积极心理干预组则是在上述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实施模式如下:

1.2.1成立积极心理干预小组。由肝胆科的护士长、护士组成积极心理干预小组,在实施干预措施之前,集体学习积极心理的相关内容,包含积极心理干预的含义、实施步骤、关键内容、情绪评价方法等等,培训结束后对成员进行考核,确保所有成员均知晓积极心理干预的理论知识以及使用技巧。

1.2.2制定积极心理干预计划。根据肝衰竭患者的特征、导致其负面情绪主要因素,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制定出积极心理干预计划,并要求所有小组成员严格按照该计划实施干预。

1.2.3认知干预。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情绪与肝衰竭之间的关系,让患者明白不良的情绪对病情的不良影响。同时为患者介绍积极心理干预实施的必要性、简单步骤等等,让患者心中有数,尽可能配合和支持心理干预措施。

1.2.4情绪引导。深入分析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实施引导,如:针对担心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以邀请病情控制效果佳的患者分享自己的经验;针对觉得自己拖累家庭的患者,可以让家属、好友等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同时鼓励患者多留心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快乐、高兴的事物,逐步增强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1.2.5幸福表达。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患者回顾自己生命中曾给予帮助的人,然后通过电话、微信(语音功能)、邮件(患者表述,家属代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针对完成较好的患者给予鼓励和表扬。

1.2.6发挥特长。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日常爱好与特长,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打发空闲时间,逐步提升患者的自豪感,激发患者对生活的热情,提高治疗的信心。

1.2.7充实生活。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娱乐休闲活动,例如:喜欢运动的患者可以参与到社区组织的太极拳队、自行车车队、广场舞队中,针对喜欢看书、看电视的患者则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积极向上的电影、欢快的音乐等等,不仅充实了患者的生活,而且还避免了他们过度关注病情。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内容主要包含焦虑和抑郁两种情绪,其中焦虑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每个量表中均共20个选项,采用4级评分法予以评定,总分为20~80分,分值越高提示焦虑、抑郁越严重[2]

1.3.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恐惧疾病进展评分。借助简化的FoP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含生理健康与社会家庭两个方面,总分为12~60分,分值越高提示越恐惧疾病进展[3]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以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开展,患者的例数以n表示,负面情绪与恐惧疾病进展以均数(±)表示,用t检验,统计显示P值<0.05时,提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反则无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干预模式6个月后,积极心理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且P<0.05,详情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积极心理干预组

48.35±1.51

32.15±1.05

50.21±2.36

35.48±2.06

常规干预组

48.37±1.53

40.36±1.18

50.18±2.32

42.36±2.12

t

0.051

17.043

0.050

12.748

P

>0.05

<0.05

>0.05

<0.05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oP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oP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积极心理干预组FoP低于常规干预组,且P<0.05,见表2所示:

表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oP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积极心理干预组

30

46.21±2.36

31.57±1.57

常规干预组

30

46.18±2.32

38.54±2.11

t

/

0.050

14.516

P

/

>0.05

<0.05

3.讨论

肝衰竭主要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诱导的严重肝功能损伤,从而致使人体肝脏的合成、转化以及代谢功能发生异常,引起腹水、凝血功能异常、黄疸、肝性脑病等各种临床表现。对肝衰竭患者而言,身心遭受双重折磨,容易伴有各种负面情绪,从而降低了治疗依从性,因此在治疗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十分必要。但是常规干预主要以疾病为中心,整个干预服务是针对疾病开展,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并且对患者心理干预不足。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重点研究普通人活力与美德的学科, 积极性心理学干预主要指的是以积极心理学目的在于提升患者优秀品质、积极情感以及正性力量,干预方法包含书写、品味、行为任务等。大量实验证实将积极心理干预应用在健康人群及患者中,不仅可以提升个体的积极心理水平,还能促进其机体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在上文中分析了肝衰竭患者治疗期间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不仅可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而且还能减轻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1] 曾淑贞. 个体化营养管理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肝衰竭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和心理弹性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2):25-28.

[2] 李朝凤,沙莉,鲁桂兰,等. 心理干预对肝衰竭早期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105-1107.

[3] 陈颖颖,倪荣,左玲. 共情护理对人工肝支持治疗肝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