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史智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沈北分校    110100

内容摘要: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最后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新一代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是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是不会变的。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数学的知识大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他们素质的提高呢?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数学的关键。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其次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懂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

(二)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学习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是自学数学的核心

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教给学生能自己学习的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另外,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又达不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参与等多种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一)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能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的方法么?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

(二)指导学生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例如,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是有关的数据、问题却在另一面,学生阅读不方便,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同桌或前后桌合作,一正一反,这样不仅便于试题的解答,还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有人数不合适时,可建立六个人的小组,这样的分组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再有意识的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达到小组合作的另一个目的——共同提高。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已不再像开始阶段那样毫无目的的随便翻翻书就了事,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思考。学生会在书上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一些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自主学习,为以后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让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

在检验学生自学结果和总结学生自学经验时,教师的点拨固然重要,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交流也绝不可少,他们可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过对别人的评价和总结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对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

(一)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

(二)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收作业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

(三)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

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

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能否主动的、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持久的强化训练,全方位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把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教学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学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