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2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袁夏英 张仲叶 钟淑娟 何军伟

        郴州市汝城县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4100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的现代诊断方法,着重于介绍和评估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000余例心血管病患者的数据。使用了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检查除外阻塞性冠心病存在,即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来进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估。结果:通过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本研究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障碍。与非侵入性检查相比,有创检查提供了直接和明确的微血管功能信息。结论: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CMD的诊断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非侵入性测试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诊断手段。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研究进展;有创性评估;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一种影响微小血管功能的疾病,与传统的大血管狭窄性冠心病不同,通常无法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中直接观察到。CMD的诊断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未表现出明显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呈现典型的胸痛症状,尽管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常显示正常,给临床诊断带来挑战。鉴于特殊的心脏MRI和心脏彩超等非侵入性检查工具的缺乏,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成为诊断CMD的主要方法。此技术仅在冠状动脉直径狭窄小于50%时才能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CMD的治疗策略中,钾离子通道增敏剂尼可地尔及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1】。这些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是基于精准的病情监测和患者对传统硝酸酯类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尼可地尔作为钾离子通道增敏剂,通过调节心脏的电生理状态,改善心肌的缺血状况,而麝香保心丸则通过中草药的多种成分发挥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从而共同优化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这种药物组合策略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对CMD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也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2】。此外,使用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虽然需侵入性操作,但它能够提供直接和详尽的心脏微血管功能信息,为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心内科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2000名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为45至75岁,其中男性1200名,女性800名。纳入标准为: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未显示明显大血管狭窄的患者;排除标准包括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癌症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患者进一步接受了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微血管功能障碍,确保冠状动脉直径狭窄小于50%。此外,观察组患者接受了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钾离子通道增敏剂尼可地尔以及中成药麝香保心丸的综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包括尼可地尔或麝香保心丸。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具体地,通过追踪记录两组患者一年内的心脏事件(如心梗、心衰加重等)发生率,评估治疗方案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量化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测试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变化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此外,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2 结果

本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的比较结果。统计分析显示,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一年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表

组别

平均年龄(岁)

性别(男/女)

心脏事件发生前(%)

心脏事件发生后(%)

P值

观察组

61 ± 7

900/600

18%

8%

<0.001

对照组

59 ± 8

300/200

17%

15%

0.10

结果表明,采用尼可地尔和麝香保心丸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与仅依赖传统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3 讨论

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的治疗研究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尼可地尔与麝香保心丸的综合治疗策略比传统硝酸酯类治疗在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上更为有效。尼可地尔作为钾离子通道增敏剂,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增强心肌抗缺血能力。这主要通过增强冠状动脉微血管的舒张功能,改善心肌血流,从而提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表现3。麝香保心丸作为中药复方,其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改善心脏微循环和抗炎作用,为心血管保护提供额外益处。这一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在CMD治疗中应用多模式治疗策略的重要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这些治疗策略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具体效果和安全性,以便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指导

4。这将有助于优化CMD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个性化水平和总体疗效,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对于心脏事件的降低,本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治疗策略对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的直接影响有关。心脏事件的减少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能减轻了长期的医疗负担。这一结果强调了在CMD治疗中,综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的重要性。尽管本研究提供了有关CMD综合治疗的有利证据,但仍需注意一些限制5。例如,研究样本数量虽然较大,但是否可以推广到不同人群仍需更广泛的研究来验证。此外,治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随访研究。总之,本研究强调了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中采用尼可地尔和麝香保心丸的潜在优势。这种治疗方法降低了心脏事件发生率,而且提出了一种可能更适合CMD患者的治疗方案6。未来研究应继续探索这一治疗策略的机制,评估其在不同人群中的有效性,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评估和分析,证实了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治疗中,应用尼可地尔和麝香保心丸的综合治疗策略相较于传统的硝酸酯类药物,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强调了综合药物治疗在改善心脏微循环和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也为CM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钾离子通道增敏剂和中药复方的结合使用,通过提升冠脉微血管的血流量和改善心肌代谢,有效增强了心脏的抗缺血能力。这种治疗策略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即时效果,还可能通过降低急性心脏事件的风险,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D)患者,建议在临床治疗中采纳尼可地尔与麝香保心丸这类多模式治疗方案。尼可地尔能改善微血管功能,而麝香保心丸则有助于保护心脏健康。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确定这些药物的最佳组合和适宜剂量,探索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这样的研究将帮助制定更有效的CMD治疗策略,进而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结果及生活质量。此外,了解这些治疗方法的具体机制也是优化治疗策略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戚尧,孙赞,陈春伟,等.麝香保心丸治疗中青年难治性高血压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6):3022-3026.

[2]温伟,赤艺,谢蓓莉,等.芳香温通法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05):618-622.

[3]李明,张慧平.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微血管功能障碍再认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23,44(03):193-197.

[4]李琳琳,李剑明.碲锌镉心脏专用SPECT对PCI术后造影阴性胸痛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22,43(06):54-58.

[5]石川,田佳文,干倩,等.动态~(99m)Tc-sestamibi CZT-SPECT评价老年胸痛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4,30(02):283-289+296.

[6]周青,周郭译冉,郭锐,等.~(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慢血流对心肌缺血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4,31(04):70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