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2

浅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研究

密庆华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云南怒江673199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广播节目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相比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语言沟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地区特色。鉴于此,文章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传播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广播节目;民族语言

前言: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面临着新的困局,亟待深度改革。要在“四力”框架下直面自身弱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壮大疆少数民族语言新闻舆论阵地,全面提升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

1民族广播的节目现状

自1955年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开播之后,相继有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在内的5个语种开播至今,走过了整整60多年。这期间,民族广播的政府喉舌功能突出,通过5个语种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让边疆老百姓深切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为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繁荣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民族广播深受边疆地区老百姓的信任与好评。那我们如何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让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有所突破呢?本文结合探讨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

2媒体融合中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民语广播在媒体融合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图、文、音视频作品节目全面开花,在对象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专业人员综合实力参差不齐,节目制作质量也存在差异。四个语种五个语部没有各自的一个品牌栏目,制作节目处于“游击战”模式,没有形成固定、规律的制作具有影响力的节目。构成这些困局,原因在于民语广播人思想的僵化、思维的固化,与时俱进的观念转化得不彻底,处在习惯式模式居多。再次是很少有机会出去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很大程度存在闭门造的现象。最后,节目制作大部分只停留于信息符号的转换,能够自己采制播出的节目少之甚少,这样便不存在竞争优势,影响力也会被削弱。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少数民族广播媒体传播机制的改革涉及的只是我国大众传播领域的一个局部问题,但将之置于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来考察,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尽管走市场化道路是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但在现阶段,少数民族广播仍然需要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方法,给予少数民族广播媒体高度的重视与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扶持,使其逐步搭建起新型而科学的传播机制,并且能够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如何能继续发展提升民语广播的影响力呢?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思维,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学习优秀的新媒体平台,学他人之长补我之短。其次,应当以移动受众群为中心,培养自己的忠实听众,在内容上狠下功夫,创作群众“喜闻乐听”的节目;其次,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不止停留于译播能力领先,更要提升采编水平。其次,筑牢传统渠道,开发利用新窗口,让更多的听众有机会收听广播节目。要践行“走出去”“带进来”理念,走出去才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才会放眼未来。再次,不管媒介平台如何推陈出新,内容为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以匠人精神打造好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节目。最后,不能只满足于浅层次的热闹,深刻认识文化是一切发展内核的真谛,依托民语广播对象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丰厚的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让民语广播迸发永久的生命力。

3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制作中丰富听觉效果的举措

3.1片头片花的制作

3.1.1根据栏目、节目来策划片头片花

首先要根据栏目、节目来策划,进行基调定位。不同的节目类型,片头片花的运用各有不同、各有千秋。如,文艺节目《背上歌声去远方》获得2012年度云南广播文艺民语节目一等奖。采取了在民族频率来说比较少见的双人主持之外,还做了一个吸引听者的片头。运用收音机调台的音效,加上贴切的音乐,把节目片头主持人的声音进行二次处理,加入回声效果,让听者的耳朵一开始就来场完美的听觉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部分听者是认同并肯定这种尝试和创作。

3.1.2不宜频繁更换片头片花

片头片花是节目、栏目的名片,频繁更换会给听着造成听觉混乱的局面,也会造成听者对节目栏目形象模糊化,不利于提升节目、栏目的品牌知名度。对于最忠实的傈僳语广播听众来说,熟悉不过的还是早先年傈僳语广播的片头“滴咯滴、滴咯滴、滴哩咯哩哩哩哩、滴哩哩哩哩哩哩……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广播”。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和无线广播的整体衰落,民族语广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对于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民族广播仍然是对童年生活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

3.2.1新闻、专题节目中音乐的运用

现在以傈僳语广播为例。每组45分钟节目里傈僳语新闻、专题每天都占据二十五分钟的播出时间。出片头——新闻——专题片花——专题的顺序播出。大家知道,广播是陪伴性的媒体,听者只有感觉到音响效果丰富的情况下才会有继续下去的冲动。研究表明,听众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5分钟,听众有84%的时间是在走神。所以在25分钟的新闻、专题时间里,除非我们能找到保持听众注意力的方法,让节目的听觉效果不断得到提升。首先新闻时间插入间奏乐,间奏乐按照各民族特色音乐来创作,来实现听觉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专题节目里,内容比较详细,用时比较长,这个时候按照内容来选择符合的音乐,达到节奏与内容相吻合,做到和谐适宜,烘托出必要的氛围。一条专题结束了适当放入间乐,来给听者比较舒心的听觉感受,达到听觉效果的丰富性。再次由于每个广播工作者编辑习惯的差异,会导致听觉效果风格各异。在这样的前提下,

民语新闻工作人员在各自语部内交流交换意见,就如何在新闻节目里更好的播放间奏乐,在专题里如何插片花,放背景音乐方面达成约定俗成的效果。

3.2.2文艺节目中音乐的应用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一般的广播文艺节目是不能缺少音乐的,广播文艺节目包括的范围很广,有广播文娱节目、谈话节目、文学节目等。做民族广播音乐节目,要做到既要符合节目主旨,又有鲜明时代感,民族特色的目标,没有一定词汇量是必不可行的。我们不仅要看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还要掌握本民族的一些谚语、成语及表达习惯才能了解和掌握音乐语言的特性,才能感染听者,为节目增色添彩。如傈僳语文艺节目时间要做一组摆时,它是傈僳族古老民歌之一,不懂摆时的人一般听不懂说的是什么,需要主持人详细的解说歌词内容。如果不了解摆时的说唱形式,不了解声乐知识是做不了的,勉强做听着也像是个门外汉,没有很好的听觉效果,打动不了听者。

结束语:

概而言之,通过上文的详细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业余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广播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播节目不但要有好的主题和风格,更要以更好的呈现方式获得听众的认同。万变不离其宗,以内容为基石,创新呈现方式,丰富听觉效果,渲染节目氛围,提高共情能力,使民族广播继往开来,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边疆广播电视台少数民族广播作为连结国外友邦、展示国内风土人情的窗口,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政策、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要把握时机,创新宣传报道,打造品牌节目,全面提升边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姚兰,杨洪新,王宏,etal.新疆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实践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6):7-12+38.

[2]拉姆卓玛.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广播音乐节目转型的不足及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9):78-79.

[3]林伟力.如何做好少数民族语广播节目——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壮语类节目为例[J].视听,2018(5):31-32.

[4]郑红梅.提升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途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8(1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