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3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思考与实践

孙凌云

(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  117004)

摘要:本文借助高校地域红色文化优势,开展用抗联精神育人的实践与探索,达到习近平新时代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育人,红色文化,抗联精神,传承创新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些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对学校红色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

二、借助高校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抗联精神育人

我校地处辽宁本溪,本溪是抗日义勇军英雄唐聚伍、邓铁梅、苗可秀、黄拱宸的主要战斗地,是国歌素材诞生地;本溪的摩天岭、老秃顶、老边沟、大石湖、洋湖沟、以及凤城赛马的和尚帽子山区都是以抗联将领杨靖宇、宋铁岩为代表的抗联将士们打击日寇的战斗场所,这是学校开展弘扬抗联精神育人得天独厚红色基因资源优势,同时促进抗联红色文化对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推动。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一)课程化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作为兼职校大学生合唱团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我校推广抗联育人工作。组织大学生学唱、传唱、排演抗联歌曲,弘扬抗联精神,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抗联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2017年12月28日,担任我校抗联主题的大型音乐史诗《民族脊梁》的声乐指导与合唱指;2018年、2019年每年校迎新时,参与并指导辽宁科技学院“民族脊梁”抗联主题的大型音乐史诗演出,让当代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与我校“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到农村、社区进行 “抗联歌曲大篷车”惠民演出活动。

疫情期间进行大学生合唱团排练课教学,学唱唱抗联歌曲。2020春季学期开启线上“合唱”排练教学,通过腾讯会议视频,每周二、四晚上6:20-7:50在指导教师老师悠扬伴奏下,60余名学生认真学唱,热情高涨,学会演唱《为民族自强》、《做鞋送抗联》等抗联歌曲。通过教师对歌曲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歌词的分析,学生了解和感受到真实历史时期意境、歌曲表达的情感、及演唱时如何正确的运用情绪。课间与学生们交流,在这段特殊的抗疫时期涌现的时代英雄正是弘扬抗联精神的体现,同时表达着对新时代最美“逆行者们即”抗“疫”英雄们的祝福与敬意。

(二)开展抗联精神育人科研研究,形成红色文化主题特色项目

2019.3论文“以弘扬抗联精神为引领,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6论文“抗联评书故事创作的思考与实践”《东南西北》。2020.5与学生共同发表论文3篇。

主持抗联主题课题项目,2019.5 --2020.5主持本溪市社科联《本溪抗联歌曲的当代价值研究 》。重点通过本溪抗联史实调研、收集材料,撰写论文,整理抗联歌曲,探究当下价值意义。

指导我校2020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东北抗联文化传播工作室》。本项目依托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专业、校团委大学生合唱团,并以高校大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充分挖掘东北抗联历史文化,丰富国歌文化内涵,并运用多媒体传播策略及技术,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经典咏流传。通过看文物,讲故事,唱英雄,树风尚,旨在加强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红色文化教育,守望历史、坚定信念。激励当代大学生铭记抗战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树立强大的民族自尊感,树立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

整理编写形成抗联歌曲集电子版。目前整理50余首抗联歌曲电子版,为进行抗联研究、积累文创艺创演创积累素材,并在学校、地方推广传唱,每首歌曲附有创作背景介绍,歌曲结构形式及演唱提示,这50余首抗联歌曲中,鼓舞战士的士气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誓驱倭寇挽狂澜》、《辽宁民众自卫军军歌》、《团结义勇军歌》、《义勇军进行曲》、《西征胜利歌》、《夺回我河山》、《联合歌》、《杀敌歌》、《西征歌》、《抗日联军真英勇》、《革命军之歌》;描写抗联战斗背景的艰苦岁月:《露营之歌》、《送西征》、《抗联住在哪道沟》、《走上抗日最前线》;抒发军民鱼水情的联合歌:《做鞋送抗联》、《为民族自强》、《红旗歌》、《劝亲日士兵反正歌》;歌唱抗联英雄的赞歌《白云——献给杨靖宇将军》、《追悼烈士歌》、《万民永忆女英雄——赵一曼》、《追掉歌》;颂扬抗战保家卫国的艺术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五月的鲜花》、《神圣的战争》。

其中与本溪地区相关的抗联代表歌曲5首,分别是《辽宁民众自卫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团结义勇军歌》、《西征胜利歌》、《走上抗日最前线》见下表:

5首与本溪地区相关抗联歌曲

时间

歌曲名称

词曲作者

创作背景

1932年

辽宁民众自卫军军歌

唐聚五

抗日义勇军是由唐聚五将军等革命先驱在九一八事变后秘密联络东北各地爱国志士组建的民众抗日队伍,并于1932年3月在今桓仁满族自治县誓师抗日唐聚五率领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在本溪桓仁县成为东北地区活动区域最大的抗日义勇军武装。

1932年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

聂耳曲

本溪桓仁县 “国歌素材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响的地方!

1934年

团结义勇军歌

苗可秀(无曲谱)

辽宁本溪人(1906-1935),1932年任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谋,1934年2月创建“中国少年铁血军”创作四首歌曲之一。

1936年

西征胜利歌(一)

杨靖宇

1936年在辽宁本溪县摩天岭大榆树沟的著名战役“摩天岭大捷”

1936年

走上抗日最前线

宋铁岩

吉林永吉县人(1909-1937),1936年任东北抗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在率领第一军第一师向辽西远征中,于1937年2月11日在本溪和尚帽子山南怀蒲石河的深山里作战时牺牲。1985年在辽宁本溪县和尚帽子山建立宋铁岩烈士纪念碑。2014年国家民政部首批颁布抗日300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单,宋铁岩烈士名列其中。

(三)抗联精神育人,学生红色文化文创演创艺创结硕果

1.学生发表论文取得软件著作权,提升爱国主义感悟。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引领下成功发表三篇论文。2020.6论文“浅谈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发表于《市场调查信息》;2020.5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传承抗联精神的意义”发表于《科学导报》;2020.6论文“当代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于《青年生活》 ;2020年2月取得软件著作“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文化传播软件V1.0”。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锻炼材料整理、文字书写,撰写抗联文章视频工作及沟通协调能力;学会进一步延展写作思路与方法,能够紧密联系国家目前焦点,结合国家面临的 “疫情”做出的严谨正确的举措,及为这次广大医护、社区、志愿者等“疫情抗战”无畏牺牲无私奉献精神融入论文中。

2. 学生参与抗联精神主题活动,学习抗联史实战迹。2017年9月至今,每年演出若干场,全校招募学生参与演出抗联主题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民族脊梁”,形成品牌项目,为入校新生上好思政教育课;2018年成立“民族脊梁”惠民演出队,走进本溪石桥子高新区祥和社区,与社区百姓回到抗联历史片段;2019年9月,整理挑选10首经典抗联歌曲,由全校1000余名大一新生唱响抗联红歌,通过合唱比赛的方式,我校10个学院分别采用朗诵、领唱及歌伴舞等多种形式,学生共同表演欣赏精彩的合唱艺术,通过学唱传唱抗联歌曲,追忆发生在白山黑水间的烽火岁月。

3. 学生撰写抗联剧本,再现英雄形象。指导我院广告学专业学生撰写抗联剧本。学生以抗联英雄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撰写《陷阵之志》5000余字三幕剧本初稿,剧本分别从“血脉相连,心灵相通”、“黎明前的黑暗”以及“鲜血浇灌的花朵”三幕展开,主要围绕抗联女英雄赵一曼被捕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的故事。拟招募我校大学生表演舞台剧,通过创作排演,传播抗联文化。

4.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做线上传承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由于现在全国疫情的影响,学生充分利用线上网络等工具开展工作,创建微信公众号——东北抗联文化传播工作室,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上传东北抗联精神传承动态,撰写抗联题材文章、推送抗联歌曲图片及演出视频、结合当下推送抗击疫情文章等举措,向广大学生、社会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情怀。截止目前关注公众号达到 70 余人。

5.学生感悟传承抗联精神助力抗击疫情。参与抗联主题活动和研究项目的学生感悟出,在抗战疫情中使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有所体现和传承。疫情期间,东北抗联文化传播工作室团队成员积极在线上对有关东北抗联的史实资料进行调研,邀请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抗联研究专家开展线上会议,并进行材料的整合,在研究中产生新感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磨难,也是一场考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正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体现和弘扬,正是这种精神成为我们战胜疫情的力量支撑。

6学生参与校原创音乐剧排演,用红色文化抗联精神育人铸魂。

2017年至今,我校主创团队在创作《民族脊梁》的道路上历经了调查研讨、撰写思索、困惑煎熬、磨砺蜕变,七年来,我们的演职人员,来自各理工院、文科院的6个年级800余名学生和老师,先后参与了《民族脊梁》的排演工作,过程中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在7年的创演历程里,《民族脊梁》呈现了三个版本的演出视频,分别是1.0、2.0、3.0,每个版本力求突破创新。1.0于2017年 12月 28日首演,当时我们把剧目定位为辽宁本溪地区抗战抗联大型音乐史诗。2.0的首演是在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的6月25日,当时的剧目定位更改为原创大型音乐剧,去掉了快板儿和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在作词作曲、演唱录制、舞台表演、服装设计、灯光音响及道具制作上更加凝练创新,作品品质与感染力显著提升。

《民族脊梁》3.0由四幕包含22个作品组成,运用童谣、独唱、对唱、表演唱、合唱、舞蹈及器乐演奏等表演形式,再现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事件”、“国歌唱响的地方”、“西征”、“抗联密营送别”、“刑场就义”等真实情境。生动诠释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极大地鼓舞感染新时代青年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励志报国!《民族脊梁》3.0首演于2023年6月20日,当时邀请了省内各学校、企事业、社科联等领导到校观看。7月15日在本溪市文化宫成功上演了第二场,这是我们《民族脊梁》演出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七年磨一剧,育人铸精品。原创音乐情景剧《民族脊梁》已成为我校用抗联精神育人的特色红色文化精品。剧目在政治性和地方性上更严谨准确,原创性达到99%,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展演,能够艺术地呈现、演绎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精神力量、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

(四)红色文化育人思考

利用课堂思政教育进行红色文化育人。在教师授课时,可利用国家重大传统节日节点,如九一八、国庆节、抗战胜利周年及特殊纪念日、本溪地域发生的抗联英雄事迹等适时进行红色文化抗联精神育人。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意识。1.今后还要继续扩大抗联精神育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带领专业学生参与本溪地域为主的抗联主题宣传活动,到社区、幼儿园等待进行宣传抗联精神。2.开发衍生纪念性产品。制作抗联文化宣传手册,并进行抗联史实图片展。收集整理抗联不同阶段的军旗、武器、服装、生活配备、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主要战役以及后人的评价等。3.招募高校大学生拍摄已撰写完毕的剧本《陷阵之志》——抗联英雄赵一曼感人事迹微视频。4.制作抗联红色宣传片,推送项目到多媒体进行宣传。5.带领学生进行多维度抗联主题科研项目研究。

结语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红色文化育人,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勇敢向前的精神和定力,并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珍爱时代英雄用鲜血铸就的和平年代。今后将继续创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我校广大师生聚焦时代主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努力践行我校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服务社会、引领接地气传得开的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新风尚。

参考文献:

[1] 王源平,郑芳.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宣传探讨[J].广西教育,2017(1):43-44.

[2] 杨玉冰.,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42):102-103

作者简介:孙凌云,女,1971.11-,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副教授

本论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抗联红色旅游数字化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22AJY00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