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术后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3

循证护理在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术后中的应用

戴亨利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邮编:5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12月收治的60例先心病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0例先心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预防胃肠道功能紊乱。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便秘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提高胃肠道舒适度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先心病;体外循环;恶心呕吐;患儿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大部分的先心病患儿需要手术治疗,其中体外循环手术是治疗先心病的重要手术方法。但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术后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增加了患儿痛苦。患儿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要与体外循环造成的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以及术后肌松剂、镇静剂的使用有关[1]。因此,应积极预防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循证护理是以获取临床护理的证据,结合原则的愿望将其慎重、准确的应用到临床护理中的一种护理模式。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们对70例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措施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0例先心病患儿,纳入标准:均经临床体检,心脏B超、X线彩色检查确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18岁;首次住院治疗;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除先心病外,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合并有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赘生物或引起败血症的其他感染;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心导管通道内有血栓形成。将2022年1~12月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2~18(6.89±3.14)岁;房间隔缺损40例,动脉导管未闭16例,室间隔缺损4例;手术时间105~320(212.3±102.5)min,体外循环时间30~120(77.6±4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75(37.4±24.5)min。将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42例,年龄2~18(6.95±3.46)岁;房间隔缺损42例,动脉导管未闭21例,室间隔缺损7例;手术时间125~330(220.4±98.8)min,体外循环时间33~130(83.1±37.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0(40.2±26.7)min。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均衡,均行体外循环手术,手术顺利,循环稳定。术后均给予补液、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大专以上学历,且从事PCI护理工作5年以上。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小组成立后进行系统的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1.2.2 循证问题

循证护理小组确定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循证护理问题,检索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5年以内的有关文献,检索关键词有先心病、体外循环、胃肠功能、护理等,结合检索到的文献及实际临床经验制定预防性护理对策。

1.2.3 循证护理对策

①术前胃肠功能状况:术前胃肠功能状况是导致患儿术后为胃肠功能并发症的重要因素[2]。对策:建立个体化胃肠道护理档案,评估患儿的胃肠功能状况、诱发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因,及时处理异常状况;与患儿家属交流,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饮食状况,对患儿家属进行术前饮食指导,与其一同制定术前饮食方案,增强患儿的抵抗力。②胃管的留置:留置胃管是造成患儿胃肠道黏膜损伤的重要原因。对策:术中插胃管,早期进行排酸引流,可有效保护胃肠道黏膜。③术后评估:患儿入住ICU期间,每2~4h实施“四步监测”,以预防胃肠功能紊乱。第一步“视”,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和性质;第二步“摸”,触诊腹部感受腹部柔软度;第三步“叩”,通过叩诊观察腹胀程度;第四步“听”,通过听诊判断肠鸣音及胃肠蠕动情况[3]。④营养方案的制定:术后4~6h后根据吞咽反射能力、肠鸣音情况、胃液以及腹部情况等决定营养支持的方案。对于无明显胃肠功能障碍、胃液澄清的患儿,早期拔除胃管,经口进食。首先口服10%葡萄糖溶液30~100ml,术后48h可进食全流质,逐渐过渡。按总进食量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补液量。⑤活动的限制:患儿术后由于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留置管道、切口疼痛等原因,限制了活动,影响了胃肠功能的恢复。对策:早期活动。向患儿家属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术后取半坐卧位,如深呼吸动作、屈肘运动、屈膝运动、足跖运动、翻身侧卧等

[4]。之后根据患儿体力活动的恢复情况过渡到下床活动。活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注意患儿的主诉,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停止活动。经络按摩:按摩的经络为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穴)及手阳明大肠腧穴(合谷、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穴),以指按法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②胃肠功能紊乱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便秘、便血及黑便的发生情况。③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共25项内容,每项分为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一般(2分)、不满意(1分),总分25~100分,≥80分计入整体满意度。观察组、对照组各发放70、60份调查问卷,分别回收66份(94.3%)、54份(9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h,±s)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

肛门首次排便时间

观察组

70

38.25±10.63

56.85±10.14

对照组

60

42.17±12.23

60.47±12.56

T值

1.955

1.818

P值

0.026

0.036

2.2 两组患儿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两组患儿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情况比较[例(%)]

组别

n

恶心、呕吐

腹泻

腹胀腹痛

便秘

便血、黑便

观察组

70

5(7.1)

3(4.3)

6(8.6)

5(7.1)

0(0.0)

对照组

60

13(26.7)

10(16.7)

16(26.7)

13(21.7)

4(6.7)

T值

4.560

4.213

4.508

4.560

2.839

P值

0.033

0.040

0.034

0.033

0.092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基本满意65例(98.5%),不满意1例(1.5%);对照组基本满意47(87.0%),不满意7例(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加重,先心病患儿的出生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及时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体外循环利用心肺流转系统为心脏内手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心病患儿也逐渐增多。但体外循环手术的患儿受低温、低流量缺血缺氧及长时间灌注损伤以及手术创伤、麻醉、焦虑等影响,术后胃肠功能减弱[5]。而且大部分患儿因为术前发育迟缓,反复的腹部感染等原因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儿术后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的风险。既往研究报道,心脏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6.8%,腹胀为21.2%,便秘18.8%。胃肠道功能障碍对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术后的恢复是极为不利的。有研究表明,积极预防体外循环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是降低各种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保证。有研究采用循证护理预防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并发现效果满意。

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为指导,通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检索数据库,制定针对性预防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观察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便秘等发生率低(P<0.05)。这提示循证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患儿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循证护理确通过准确地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了常规护理的盲目性,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临床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案[6]。先心病体外循环患儿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发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可干预因素,如术前患儿的胃肠功能状态、胃管的留置时机、营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活动的显著等,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有效降低了术后发生胃肠功能紊乱的风险。其中循经络按摩和术后早期活动属于快速康复护理的内容,足阳明胃经腧穴及手阳明大肠腧穴中的相关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之功。而且通过按压局部组织,可反射性的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不仅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还能带来营养物质。而胃肠蠕动的通畅,腹胀和疼痛的减少。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循证护理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是衡量现代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循证护理变护理人员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了护理效果,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进而改善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提高胃肠道舒适度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肖琦,陈龙,邓喜成. 基于家庭中心护理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属照护能力、知信行水平及情绪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07):1320-1324.

[2]曹霞,李霞. 细节化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2024,3(06):167-170.

[3]刘向向,张媛媛,王海燕.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行早期肠内外营养护理对其胃肠功能及康复情况的影响[J]. 罕少疾病杂志,2024,31(03):130-131.

[4]张海广. 疼痛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2024,3(05):140-143.

[5]朱建美,林敏,朱未未,陈晓飞. 营养管理标准操作规程下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J]. 妇儿健康导刊,2024,3(03):134-137.

[6]张海浩,胡慧娴,张露露,陈若燕. 护理风险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4,14(02):87-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