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2

浅析中医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钱骁

无锡市滨湖区雪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214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的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对比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药物在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中,通过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展示了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中医;消化内科;疾病治疗

消化内科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胰腺炎等多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西医药物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然而,西医治疗在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诸如副作用较大、长期依赖性和耐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中医药物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治疗手段,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30岁至60岁,平均年龄(42.69±3.66)岁。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32岁至60岁,平均年龄(42.15±3.12)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均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的西医治疗方案。对于慢性胃炎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毫克/次,1次/天)、替硝唑(0.5克/次,1次/天)、氨苄西林(0.25克/次,3次/天)和胶体果铋(150毫克/次,4次/天),疗程为4周。慢性胰腺炎患者服用胰酶肠溶胶囊,初始剂量为2粒/次,随餐服用,每天3次,疗程为4周。慢性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2袋/次,4次/天)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次,2次/天),疗程同为4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2]。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口服自制的养胃汤,成分包括沙参30克,茯苓、山药、白芍各20克,蒲公英、佛手、白术各12克,甘草5克,每日1剂,早晚服用,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慢性胰腺炎患者服用柴芩双术汤,成分包括白术20克,柴胡、黄芩、炒白术、茯苓、枳壳、制半夏、槟榔各10克,陈皮、厚朴各6克,炮姜3克,每日1剂,早晚各服一次,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慢性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清肠汤,成分包括茯苓30克,黄芪、党参各25克,白术、山药、薏苡仁各20克,黄连、木香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疗程与其他患者相同[3]

1.3观察指标

基本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内镜或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内镜或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显著吸收。无效:未达到显著改善的各项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总体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组

基本治愈

改善

无效

总体治疗效率

观察组(n=45)

26

17

2

95.56%

对照组(n=45)

18

18

9

80.00%

X2

5.075

P

<0.05

3讨论

中医药物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中医药就已经初具雏形,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人体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经典医籍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传承下来。这些医籍详细记录了中药的药性、药效和配伍禁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学参考。

中医药物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调理和标本兼治的理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重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病求本的效果。相比于西医药物的单一靶点作用,中医药物多通过复方形式,多靶点、多途径地发挥疗效,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多个系统和功能[4]。此外,中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特别适合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长期调理。中医药物还注重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中医药物治疗胃炎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在中医理论中,胃炎被视为脾胃失和的结果,其病因病机涉及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具体表现为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导致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中医治疗胃炎的主要方法是调和脾胃、理气和中、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如沙参、茯苓、山药等,具有养胃阴、健脾益气的功效,能够改善胃炎患者的症状。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节,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肝气疏泄,进而影响胃的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配合疏肝解郁的药物,如佛手、白术等。总的来说,中医药物通过调和脾胃、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等多方面综合调理,达到治疗胃炎的目的。中医药物治疗胃溃疡的理论基础基于中医的脏腑理论和病因病机学说。胃溃疡在中医看来,主要是由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等原因引起的。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进而横逆犯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胃气失调,进而形成溃疡。治疗胃溃疡的中医药物主要采取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

[5]。常用的中药如乌梅、白芍、甘草等,能够酸甘化阴,保护胃黏膜,调节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中医药物的治疗还注重整体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胃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止溃疡复发。通过辨证施治,采用复方治疗,中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胃溃疡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物治疗肠炎的理论基础主要围绕脾胃理论和寒湿理论展开。在中医看来,肠炎是由于脾胃虚弱、寒湿困脾或湿热内蕴所导致。饮食不洁、寒凉饮食、情志不调等因素容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热下注或寒湿困脾,进而引发肠炎。治疗肠炎的中医药物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为主。常用的中药如茯苓、黄芪、党参等,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肠炎的症状。中医还强调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患者的体质,以预防肠炎的复发。通过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中医药物在缓解肠炎症状、调节肠道功能、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中医药物治疗胰腺炎的理论基础源自中医的脏腑理论和气血理论[6]。中医认为,胰腺炎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肝胆湿热郁结,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导致胰腺出现炎症反应。治疗胰腺炎的中医药物以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中药如柴胡、黄芩、白术等,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胰腺炎的症状。中医还强调通过整体调理,改善脏腑功能,促进胰腺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辨证施治,采用复方治疗,中医药物在缓解胰腺炎症状、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物在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中,通过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展示了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周利林.中医和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4):114-115.

[2]高宇.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9):15-16.

[3]黄巨峰.对中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临床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5):171+194.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20.15.139.

[4]何占德.中医内科治疗消化内科疾病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5):21-22.

[5]金炜.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效果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5):145.DOI:10.16281/j.cnki.jocml.2019.05.128.

[6]骆泽刚.浅析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实践与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165-166.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