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护理效果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3
/ 2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护理效果价值

虞静

泸县人民医院  四川 泸州  6461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护理期间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9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结束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护理期间给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脑梗死;神经功能;生活能力

脑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疾病该病率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不断增加[1]。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和脑部狭窄的联系相当密切,缺氧缺血时间不断增加,还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影响较大。为此,本次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9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数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女各30例、18例;年龄区间38~76岁,平均(60.46±3.57)岁。观察组男女各29例、19例;年龄区间36~78岁,平均(61.23±3.63)岁。两组资料的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为:遵医嘱给患者使用控压和降糖药,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以患者病情变化为依据,密切观察其病情。同时,立足患者病情变化指导其合理地进行康复训练,把握训练要求,给其提供心理方面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床上被动活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接受治疗时要尽可能减少活动,可借助软枕帮助其调整体位,让其进行被动活动。比如,侧卧位,让患者自主选择合适的体位。同时,间隔2h帮助患者调整一次体位,降低压疮和异常痉挛问题发生率。针对患者不同关节的被动活动,应控制活动的次数为2~3次。

(2)主动活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地观察,在其病情稳定后让其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训练,告知其早期康复护理有关的知识,让其明确主动训练的必要性,鼓励其借助健侧进行患肢肢体方面的活动。同时,家属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辅助,如床上坐起、床上翻身训练。

(3)吞咽功能。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并不少见,对于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可在训练前借助冰块刺激其咽喉部,指导其进行吮吸、屏气和发育等锻炼,促进其吞咽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此外,锻炼患者的舌部和口唇闭锁能力,改善其吞咽功能。

(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锻炼患者的吞咽、语言和运动功能,锻炼患者的生活能力,鼓励患者主动进行生活活动锻炼,如穿衣、吃饭、洗脸等,尽可能减少辅助,提高患者独立性。锻炼期间,应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密切地观察,对患者训练的时间和次数进行控制,确保其耐受。两组患者护理时长均为28d。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of Health stroke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总分42分。其中,分数越靠近满分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反之越轻[2]

应用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反之越差[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统计分析相关资料数据,若为计数资料,可以用率(%)表示;若为计量资料,可用(±s)表示,P<0.05为差异可以构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

观察组护理结束后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结束后

对照组

48

23.35±2.45

17.23±2.42

观察组

48

23.12±2.32

10.54±2.46

t值

-

0.046

11.239

P值

-

0.156

0.000

2.2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结束后

对照组

48

45.24±3.23

58.79±4.23

观察组

48

44.36±2.80

70.35±3.27

t值

-

0.053

12.460

P值

-

0.240

0.000

3讨论

脑卒中这一疾病对中老年群体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较大。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提高了脑卒中疾病的检出率,虽然近年来该类患者救治成功率不断提提高,但是患者容易合并不同类型的后遗症。有研究提出,脑卒中患者出现后遗症不仅仅对其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还会导致其心理负担较重[4]

常规护理主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滞后性较强。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免疫力降低、心肺功能下降和肌肉萎缩的情况,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康复训练的效果。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报道中已经明确提出,脑卒中患者越早得到康复训练就能取得越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知,患者得到早期护理可以刺激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且向大脑内部反馈,对其大脑损伤区域的重建和修复效果较好;反之,损伤区域恢复又可以促进其吞咽、肢体和语言方面功能组的恢复,因而患者自理能力较高。

综上,脑梗死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品.研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实践[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8):993-995.

[2]由正.脑梗死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9):32-34.

[3]曹贞玲.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17):75-77+59.

[4]窦晓红.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1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