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4
/ 2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刘兴翠

阿坝州中心血站  采血科

【摘要】目的:探究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血站献血的80名献血者为受试者(2022年9月到2023年9月),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n=4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n=40),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消极情绪减轻,但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对血站献血者运用心理护理可改善献血者情绪状态,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献血者;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血液供应方式越发多样,无偿献血作为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公益形式,已吸引众多人加入血液供应中[1]。但实践发现,一些献血者在献血期间可能会出现恐惧等消极情绪,对采血的安全性造成影响。而以往采血护理人员所用的护理模式在献血者情绪、心理状态方面关注度不足,从而易使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易发生头晕、乏力、心慌等现象[2]。鉴于此,在血站献血期间,应加强对患者心理层面护理的重视,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保证献血者献血质量,提升献血效果[3]。本研究以80名献血者作为受试者,对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血站献血的80名献血者为受试者(2022年9月到2023年9月),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n=4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n=40)。对照组男、女各23名、17名,年龄23-31(26.02±3.57)岁。观察组男、女各22名、18名,年龄22-31(25.91±3.60)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献血护理,包含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对献血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测、采集血液、引导献血者配合采血、护理工作,为其介绍采血完成后注意事项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心理护理,内容如下:(1)采血前心理护理:献血开始前,护理人员要将血液采集知识(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等)介绍给患者,使献血者对献血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使献血者在知情基础上自我做出决定,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强化和献血者间的交流,如问询吃没吃饭、是否存在慢性病、晚上休息得如何等,增加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减轻其心理压力。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献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告知患者,以保证献血者离开现场后依然可得到有效照护。(2)采血中心理护理:血液采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友好、亲切态度面对患者,动作轻柔,保证穿刺一次成功,以免增加献血者心理负担。采血期间,护理人员要注意对献血者神态等方面的观察,若献血者产生眼睛紧闭、冒虚汗等现象,护理人员要强化与其的沟通,谈论一些献血者感兴趣的事情,如孩子、爱好等,帮助其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减轻其心理压力。(3)采血后心理护理:采血完毕,护理人员要指导献血者到休息区调整10—15min,若献血者在此期间无异常表现,即可允许其离开。如果产生献血反应,立即终止采血,指导献血者做肌肉收缩、舒张活动,给予其心理疏导,协助其取头低脚高位休息,将其偏向一侧,将献血者腰带、衣领松开,维持呼吸通畅等,同时给予掐合谷穴或者人中、给氧、为其饮用含糖饮料等干预,对献血者各项体征(脉搏,血压等)进行监测,若持续性血压偏低,要为献血者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者复方氯化钠),若上述干预举措无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献血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处理。

1.3观察指标

情绪状态变化情况:①抑郁情绪,②焦虑情绪,在护理前、后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估,分值越低,状态越佳。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由SPSS2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由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情绪状态变化情况

两组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较小(P>0.05);两组护理后消极情绪减轻,但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情绪状态变化情况对比±s,分)

组别(n=40)

SDS

SA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3.28±3.59

20.65±2.14

41.54±3.70

19.73±2.03

对照组

43.17±3.76

29.05±2.60

41.62±3.83

28.06±2.78

t

0.134

11.621

0.095

15.305

P

0.894

0.000

0.925

0.000

3讨论

近些年受国民素质提升等因素影响,无偿献血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部分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个人身体状况认知较少,从而使得一些献血者在采血期间会产生不良反应,不仅会对献血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打断采血工作,影响血站运行[4]。因此,在献血期间,护理人员要给予献血者相应的护理服务,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安全,提升献血效果[5]。心理护理为临床使用较为频繁的护理方法,将其用于血站献血者护理服务中,其可减轻患者恐惧、紧张等消极情绪,且经由健康教育、情绪安抚等干预可加深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认识,利于献血者自行调节个人身心状态,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献血质量

[6]

本研究显示,两组护理后消极情绪减轻,但观察组评分更低,说明对血站献血者行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

综上,对血站献血者运用心理护理可改善献血者情绪状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燕燕.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 婚育与健康,2023,29(14)175-177.

[2] 贾芳花.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2020(39)3.

[3] 陈立丽.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7)192-193.

[4] 代锡磊,董永光.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34.

[5] 乔志燕.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3)213.

[6] 姚凌云. 血液采集科采血护理人员应用心理护理对献血者的影响[J]. 婚育与健康,2021(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