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膜蛋白抗体检测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的差异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4
/ 3

血小板膜蛋白抗体检测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的差异性研究

秦成文1单琼2何娴3 郉畅4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目的:探讨膜蛋白抗体在儿童ITP治疗反应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12月70名ITP儿童的膜蛋白抗体类型、治疗反应等。结果:发现GPIb+GPIX+GPⅡb+GPⅢa+GMP140、GPⅢa等组无效风险比高。结论:特定膜蛋白抗体组患儿治疗无效风险高,需进一步研究其机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基础。

关键词:膜蛋白抗体;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GPIb;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血小板显著下降的血液病,可导致出血。急性ITP多见于儿童,慢性ITP多见于成人[1-3]。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普遍认为其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特别是自身抗体对血小板表面的特定抗原进行攻击,导致血小板被错误地清除。

膜蛋白抗体在ITP的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针对这些膜蛋白的自身抗体可导致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寿命缩短,进而引起血小板计数下降。研究表明,不同的膜蛋白抗体可能与ITP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之间存在关联[4]。因此,探索这些抗体与ITP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ITP的免疫学机制,也为开发更为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

本研究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膜蛋白抗体分布与治疗反应关系,旨在通过分析血清中膜蛋白抗体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揭示这些抗体在ITP中的作用,为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名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这些患儿采血后,进行了不同膜蛋白抗体eLisa检测, 记录了其完全反应,反应,无效和复发的临床结果。在一般资料方面,患儿总平均年龄约为9.91岁,男性患儿44名(62.86%),女性患儿26名(37.14%)。纳入标准:1.年龄在1至18岁。2. 根据国际儿童血液病学会(IPHO)的标准,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3. 初次就诊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4. 未接受过任何ITP特定治疗。5. 患儿的监护人已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如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骨髓病变等。2. 有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 近期内使用过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的药物,如抗凝药物、某些抗生素等。4. 在研究期间需要接受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临床试验或治疗。

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操作方法

采集血液标本在流式细胞仪平台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所有血清样本均在患儿首次就诊时收集,确保在接受任何治疗措施之前完成。这一时间点的选择旨在减少治疗干预对血清中膜蛋白抗体水平的影响,从而获得更为准确和真实的基线数据。采血过程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采用静脉穿刺法从患儿外周静脉中抽取5毫升全血,收集在EDTA-K2(1.8mg/mL)真空采血管中。收集到的全血样本放置于室温下静置30分钟,以200xg离心5分钟,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取PRP,再以3000×g离心2分钟弃去上清液,沉淀血小板并进行三次洗涤,最后在-20℃保存两周,避免反复冻融。阴性对照品的制备:使用EDTA-K2真空采血管采集3份正常人外周静脉血,参照上述步骤提取血小板。阳性对照品制备:取正常人血小板,加入阳性对照试剂孵育,再加血小板洗涤液进行3次洗涤。向待检样本血小板和对照品中加入裂解液,混匀后在避光条件下裂解30分钟,随后离心分离上清。将上清与荧光免疫微球混合,孵育1小时后加入微球洗涤液,离心吸取上清。接着加入GAH-FITC,避光孵育后再次洗涤。最后加入微球洗涤液,准备上机检测。每个样本都用患者的唯一标识符进行标记,并记录收集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为了比较不同膜蛋白抗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Pandas库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性统计计算,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以及不同膜蛋白抗体组的样本数量。这一步骤通过计算平均数、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统计指标,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利用SciPy库中的chi2_contingency函数执行卡方检验以评估不同膜蛋白抗体相关的治疗反应在统计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0进一步,我们采用Statsmodels库进行风险比(Odds Ratio, OR)分析来评估持有特定膜蛋白抗体的患者在治疗无效或复发情况下的相对风险。风险比是衡量暴露因素(如特定膜蛋白抗体)与特定结果(如治疗无效)关联强度的指标。

2. 结果

2.1 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在表1中包括了患儿的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不同抗体组别中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反应有所影响。特别是,一些特定的抗体组合(如GPIb+GMP140, GPIb+GPIX等)的样本量较小,这可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此外,"均阴性"组别有最多的样本量,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患儿未检测到特定的膜蛋白抗体,这可能对理解ITP的复杂性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 ​

表2: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膜蛋白抗体

总人数

年龄平均(岁)

男性比例

女性比例

GMP140

10

10.3

70%

30%

GPIb

2

6.0

50%

50%

GPIb+GMP140

1

18.0

100%

0%

GPIb+GPIX

1

15.0

100%

0%

GPIb+GPIX+GMP140

2

10.5

100%

0%

GPIb+GPIX+GPⅡb

1

12.0

0%

100%

GPIb+GPIX+GPⅡb+GMP140

4

10.0

50%

50%

GPIb+GPIX+GPⅡb+GPⅢa+GMP140

4

6.0

50%

50%

GPIb+GPIX+GPⅢa+GMP140

1

18.0

100%

0%

GPIb+GPⅡb

1

7.0

0%

100%

GPIb+GPⅡb+GMP140

5

9.0

40%

60%

GPⅡb

7

10.0

57.14%

42.86%

GPⅡb+GMP140

3

12.0

66.67%

33.33%

GPⅢa

2

2.5

100%

0%

均阴性

26

10.31

65.38%

34.62%

2.2 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临床效果分析

表2展示了各个膜蛋白抗体组在完全反应、反应、无效和复发四个治疗反应指标上的详细分布情况,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可观察到不同抗体组在治疗反应方面的差异,为深入研究特定膜蛋白抗体与儿童ITP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表2: 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临床效果分析

蛋白抗体组

完全反应 (例数/%)

反应 (例数/%)

无效 (例数/%)

复发 (例数/%)

GMP140

6 (60.00%)

4 (40.00%)

0 (0.00%)

2 (20.00%)

GPIb

1 (50.00%)

1 (50.00%)

0 (0.00%)

0 (0.00%)

GPIb+GMP140

1 (100.00%)

0 (0.00%)

0 (0.00%)

1 (100.00%)

GPIb+GPIX

1 (100.00%)

0 (0.00%)

0 (0.00%)

0 (0.00%)

GPIb+GPIX+GMP140

0 (0.00%)

1 (50.00%)

1 (50.00%)

0 (0.00%)

GPIb+GPIX+GPⅡb

0 (0.00%)

1 (100.00%)

0 (0.00%)

0 (0.00%)

GPIb+GPIX+GPⅡb+GMP140

4 (100.00%)

0 (0.00%)

0 (0.00%)

1 (25.00%)

GPIb+GPIX+GPⅡb+GPⅢa+GMP140

3 (75.00%)

0 (0.00%)

1 (25.00%)

1 (25.00%)

GPIb+GPIX+GPⅢa+GMP140

0 (0.00%)

0 (0.00%)

1 (100.00%)

0 (0.00%)

GPIb+GPⅡb

1 (100.00%)

0 (0.00%)

0 (0.00%)

0 (0.00%)

GPIb+GPⅡb+GMP140

5 (100.00%)

0 (0.00%)

0 (0.00%)

0 (0.00%)

GPⅡb

4 (57.14%)

2 (28.57%)

1 (14.29%)

2 (28.57%)

GPⅡb+GMP140

2 (66.67%)

1 (33.33%)

0 (0.00%)

0 (0.00%)

GPⅢa

0 (0.00%)

1 (50.00%)

1 (50.00%)

0 (0.00%)

均阴性

19 (73.08%)

5 (19.23%)

0 (0.00%)

2 (7.69%)

2.3 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临床效果差异性分析

大部分治疗反应类型(完全反应CR、反应R和复发)的P值大于0.05,表明在这些反应类型上,不同膜蛋白抗体组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然而,对于无效NR反应,P值为0.006,远小于0.05的常规显著性水平,表明在无效NR反应上不同膜蛋白抗体组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提示某些特定的膜蛋白抗体可能与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相关。

表3: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临床效果差异性分析

响应类型

卡方值(Chi2)

P值(P-value)

完全反应CR

19.475

0.148

反应R

13.096

0.519

无效NR

30.692

0.006

复发

13.104

0.518

2.3 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无效结局的风险比(Odds Ratio)分析

鉴于对于无效NR反应,P值为0.006,远小于0.05的常规显著性水平,我们对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与无效结局进行了风险比研究。

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者无效结局的风险比及其相应的P值如表4所示。风险比较高的组别指示了该抗体组患者无效反应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抗体组更大。例如,膜蛋白抗体组"GPIb+GPIX+GPⅢa+GMP140"的无效风险比为无穷大(表中显示为inf),尽管其P值为0.071429,表示统计上可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他膜蛋白抗体组如"GPⅢa"和"GPIb+GPIX+GMP140"的风险比分别为16.0,P值分别为0.138716,也表明较高的无效风险比,但同样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表4:不同膜蛋白抗体组患儿临床效果差异性分析

膜蛋白抗体

风险比 (Odds Ratio)

P值 (P-value)

GPⅢa

16.000

0.139

GPIb+GPIX+GMP140

16.000

0.139

GPIb+GPIX+GPⅡb+GPⅢa+GMP140

5.167

0.262

GPⅡb

2.458

0.419

3 讨论

分析显示,特定膜蛋白抗体组合增加儿童ITP治疗无效风险。GPⅢa和GPIb+GPIX+GMP140组的风险比较高,暗示其对治疗反应具预测价值。

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特定的膜蛋白抗体组合对于儿童ITP的治疗反应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例如,GPⅢa的高风险比可能与GPⅢa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凝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相关。血小板膜上的GPⅢa蛋白是纤维蛋白原受体的一部分,参与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因此,GPⅢa抗体的存在可能会干扰血小板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强调了深入理解特定膜蛋白抗体对儿童ITP治疗反应的影响的重要性,以及这些抗体可能作为未来研究的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这些膜蛋白抗体与ITP治疗无效之间的具体机制,这可能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特别是对于那些标准治疗无效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刘欣,孙铭壑,张小亮等.基于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析阴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02):19-25.

[2]刘娜,白涛敏,李瑞等.血小板相关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24,30(01):80-83.

[3]胡晓燕,贺锐,米乐园等.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01):208-213.

[4]王秀娟,孙明玲,马金忠等.原发与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及其与出血评分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01):78-83.

[5]李晓靖,周永明,李洋等.外周血NK细胞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24,37(01):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