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LGBT倾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探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5
/ 2

高校LGBT倾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探赜

王迪刘雪雅王雪 王楠王刚﹡(通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摘要:长期以来,性少数人群一直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其生存状态非常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性少数群体、重视大学生性少数倾向这一特殊现象,高度重视性少数身心健康问题,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助力学生融入校园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高校;LGBT;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充满挑战的现状

性少数人群往往是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之一,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伦理等多方面的压力。以检索词:“高校”、“同性恋”、“思想政治”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仅检索到8篇相关文章,研究多以散落形式呈现在期刊中。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中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毒的比例正逐年增长。随着高校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以及跨性别)倾向问题的日益凸显,高度重视性少数身心健康问题、助力学生融入校园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与成才,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严峻的问题。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个人、家庭健康幸福的直接影响

LGBT多长期处于压抑的隐藏状态,并且给周边人群特别是家庭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扰和痛苦。因担心被周围的人知道,而故意疏远周边人群,亦或周边人群察觉而被疏远。该人群会因自己的性倾向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罪恶感、羞耻感等,持续又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其普遍表现为安全感缺乏、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情感问题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此外,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极少数人甚至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对集体、校园安全稳定的冲突隐患

愿意探索新潮、刺激或对其好奇的青年学生,极易受到影响而加入这一群体。然而,LGBT群体常常与“变态”、“犯罪”、“艾滋病”等负面词汇相联系,尤其是那些涉及同性恋大学生犯罪的负面报道,造成了刻板印象,使得性少数群体面临着校园霸凌、语言攻击、冷漠对待或故意孤立等风险,更严重的可能产生激烈的行为,如讹诈、殴打等。

(三)对社会、民族人才培养的潜在风险

西方性文化思潮对主流价值产生的冲击无疑会让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关键塑造期的青年产生困惑和迷失,他们面临着生理成长与心理成长的不同步、情感认知与社会认同的不协调、人生目标与核心价值的不合拍等困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乃至社会长治久安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解决思路与办法

(一)实现全员育人,打好前置教育,全心全意真心真意

高校要逐步构建和谐、健康、文明和宽容的校园氛围,平等地对待性少数群体,全心全意真心真意。积极改变以往视其为“灰色地带”不管不问的被动思想,主动将其放在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高度。在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课程教师及辅导员等育人主体要齐心协力,共同肩负起培养责任。

一方面,新生入学教育前置。加强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教育,做好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包括心理学、流行病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知识,减少因无知带来的伤害;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设性教育必(选)修课程、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大学生的性文明教育,普及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反对歧视LGBT,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以及终身成长奠定基石。

另一方面,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相关科学知识的专业培训,充分认识LGBT倾向案例的特殊性。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是性少数人群危机状况的预警者,如何正确认识、平等对待、宽容理解、教育引导这一群体,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榜样力量,立足他们离同学最亲、最近、最了解的优势,建立班级支持系统,实施朋辈教育。

(二)实现全程育人,贯通过程关怀,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不断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覆盖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离校的整个教育过程,结合三季两点深入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通过辅导员值班制度推进思政力量下沉,在社区设立辅导员工作室,把谈心谈话放在社区。为有求助愿望和求助行为的学生坦诚面对性倾向创造条件,把握自愿、隐私和不伤害原则,适时、适度和适当地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依据不同学生自身发展诉求的差异化,建立一人一档,把握“育人”与“成才”的心理契合点、感情共鸣点、价值结合点,通过面对面交流,提供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学业上的专门辅导、心理健康上的有效疏导、以及发展规划上的精准指导,确保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做到大问题不过时,小问题不过夜。善于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文明社团活动,把性教育融合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开展其他社会技能的训练,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以及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他们完成好由大学到社会的平稳过渡。

(三)实现全方位育人,拓展引领未来,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性少数倾向的形成以及处理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乃至经济、文化、遗传等诸多复杂因素,而且很多问题尚无定论。基于此,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共同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具体而言,在这三个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一种“1+1+1>3”的整合优势得以形成,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必须深入探讨“家校协同”“校社合作”以及“家社共育”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四、结语

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他们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工作育人体系,旨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对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均.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同性恋性观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D].中南大学,2012.

[2]陶树果.大学生LGBT群体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究[J].高教论坛,2021(01):68-72.

[3]王恒杰,唐日新.中国同性恋人群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校园心理,2019,17(03):201-204.

作者简介:王迪,女,大连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助教。

通讯作者:王刚,男,大连医科大学 研究生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22年度大连医科大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DYLX2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