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6
/ 3

论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王梦瑶

芦山县第二幼儿园  四川雅安  625600

摘要: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它贯穿于幼儿的整个生活当中。然而当前幼儿教育中,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还认识不全,特别是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上更是如此。本文通过介绍游戏的内涵与特征着重论证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各种不同的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 游戏  社会性

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为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儿童特殊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对实践生活的特殊反映。因此,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 。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他认为孩子应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知识,多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只有让幼儿多参与游戏,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游戏的内涵

什么是游戏?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像,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游戏是这样一种游戏,在其中形成和完善在定向活动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心理调节;根据我国对幼儿园游戏的研究和经验,结合关于游戏性质的理论,我们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

游戏是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期普遍出现的活动。在人类社会中,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幼儿们都要进行游戏。在我国当今的现实生活里,就有捉迷藏、搭积木、拼图、娃娃家等儿童游戏。

儿童的游戏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不仅是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是人类学、社会学及美学研究的课题,而各门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前教育学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教育的教育手段来进行研究。

二、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儿童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每天幼儿都在进行着各种游戏,只要他们有兴趣不用大人们在旁边教他们他们都会主动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得到约束。例如在区角游戏中,他们可以随意玩娃娃家,在表演区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在玩大型玩具时,他们会攀爬或者只坐在上面,也就是说幼儿是游戏的真正主人,他们自行决定怎玩、和谁玩、玩什么。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反应,但不是社会生活的翻版,他们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把自己或同伴想象、装扮成妈妈爸爸老师小动物;把书放在一起当作卖东西等等。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目的,游戏不在乎外部目的而在乎本身的过程。当然,老师或者家长们在设计、指导游戏时、也可以适当地给游戏外加一定的规则,如在游戏中让他们扮演医生,从而培养幼儿能够关心别人,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但这种外在目的并不需要幼儿在游戏中明确实现这个目的,追求完成这一目的,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的过程。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趣。

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探索周围的事物,这些都能使幼儿感到快乐和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幼儿的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为笑、唱、跳等,也可能表现为安静、严肃,或者是幼儿愿意做的某个动作或活动等。

三、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游戏活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幼儿在有意识、有序和潜移默化的游戏活动中,伴随着情感交流、大胆想象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增强自信心、自控能力等。幼儿从游戏中不仅能够收获很多的快乐,而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游戏活动获得经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一)游戏提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机会,促进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同伴间的交往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经途径。游戏是幼儿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实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性行为。特别是他们最喜欢玩得角色游戏,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幼儿必须首先就游戏的主题、游戏的情节、游戏的内容以及角色的分配等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就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幼儿扮演角色时就要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学会表达自己选的角色,同时也要理解其他角色的意思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这两种关系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他们玩游戏时越深入,幼儿交往频率就越高,交往起来就越积极主动。在这过程中,就让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使幼儿不断地改变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起了友谊、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同时,游戏还培养了幼儿的交往技能。幼儿在游戏当中,他们要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与同伴之间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等交往技巧,才能使自己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满足。这样,在不断解决游戏中存在矛盾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也逐渐得到了发展,从而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游戏有助于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在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角色的扮演,他们懂得了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例如,扮演警察叔叔要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开;扮演司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等。因此,幼儿在游戏中对社会角色的性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它能使幼儿在以后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为以后幼儿的行为规范打下基础。

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有社会的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为了使游戏能顺利地进行,幼儿就要建立良好的自控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当然,幼儿的自觉性是有限的,因此在还没有玩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情景方式、扮演小动物的声音向幼儿提出明确的游戏规则让幼儿来遵守,并观察幼儿的具体游戏情况,在适时的加以要求,给予鼓励。所以教师要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树立这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并逐渐转化为自发的行为。在游戏中养成的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现实中不知不觉地就使幼儿遵守了社会规范的行为。

(三)游戏有助于幼儿自制力的增强,促进幼儿意志行为的养成。

自制自控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它使人有效地调整自我心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目标。一个人年幼时期能否克制冲动、延迟满足、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控力将预示他将来的人生轨迹。

共同的游戏使幼儿学会了遵守规则、接受集体的支配、履行集体的共同义务,学会与别人相处。喜欢玩游戏是幼儿的天职,这种兴趣使他们进入到新的社交场合中,并学会去应付新的场合。借助于游戏,幼儿的社会性协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幼儿在游戏中担当一定的角色,他们就要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在规则游戏中必须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同伴们才能让你参与游戏。幼儿为了实现游戏中角色的职责,能拒绝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他们的自制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幼儿在游戏中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非常不愿意的,也必须坚持。如,在玩木头人这个游戏时,当老师说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看谁坚持五分钟。老师说完后,幼儿就会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久一点,从而就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因此,游戏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意志。

(四)游戏能使幼儿懂得尊重他人。

幼儿在游戏中,也会有分工与合作,虽然在最初玩游戏时幼儿可能会因分配角色而发生争执、争抢玩具等,但为了能共同进行游戏,幼儿会逐步学会控制自己并设法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共享、交换、轮流、平等竞争,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帮助幼儿由自我为主体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主体的社会认知过渡,从而为理解他人、助人为乐、宽容、友好等良好的品质形成奠定了心理基础。

(五)在游戏中有利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亲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期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如果只重视幼儿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导向,则会导致幼儿发生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游戏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能够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方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扮演老狼,当抓住幼儿要吃掉时,老师指挥幼儿做出惊讶害怕的表情,叫幼儿懂得了关心帮助他人,亲社会行为观念已印入幼儿脑中、心中。在观念的指引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得到了发展。而且游戏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消除幼儿的不良心理,真正做到行为与观念的统一,并逐步养成习惯。

综上所述,在游戏中幼儿结成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一种是通过游戏材料的交流或游戏以及对游戏活动的协商等在游戏本身之外所结成的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通过角色扮演在游戏内部所结成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是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依托,从而为社会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纳入游戏目标,积极发掘游戏教材中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潜在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加以强化提升,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不但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游戏活动不仅能够使孩子们充分享受到童年时期应有快乐,同时也使社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然,更需要我们的老师们去进行挖掘游戏中更有价值的教育点,使孩子们健康成长,迈向未来的路更加坚实、平坦!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努力为幼儿创造参与游戏的时间、空间,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洁.角色游戏、创意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施策略探析[J].才智,2019,(8):142.

[2]张海玲.角色游戏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中外交流,2021,28(6):65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