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德语教学质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3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德语教学质量研究

翟笑梅

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线上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团队,应由教师、教学顾问和在线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持人员组成。利用线上学习实现成功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综合的和广泛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开放式教育的支持和人性化教育的实现。

关键词:线上教学;德语教学;教学团队

如何利用线上学习实现成功的教学过程,以获得特定学科的、全面的、综合的和广泛的能力?如何利用线上学习提供新的受教育机会,支持开放式教育?应如何设计线上学习,以有效和高效地支持预期的个人、合作和参与式教育过程,从而实现人性化教育?这些都是利用线上学习支持能力培养和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初步目标。不仅是受到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随着数字教育媒体、虚拟教育空间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传统教学关系、已经出现的教学文化以及迄今为止主要由教师决定的教学过程,正在从根本上转变为共同和自我组织的过程。因此,教育的进一步民主化是一个大趋势。教育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自主参与对世界的占有和塑造,这是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国内高校的数字化

自2013年以来,中国高校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认识和行动意愿稳步提高,许多数字化课程被纳入课程体系。国内的教育部门也认识到了“数字化教育”的重要性,并设计了政府支持计划,将数字支持的教学和学习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口号下,2017年有490门慕课被中国教育部评为国家批准的优质教学课程。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双万计划”打算将国家级和省级各一万门线上和线下课程认定并推广为教育部一流教学课程。该计划于2020年完成,有3000门慕课和7000门线下课程作为政府优质大众教学课程,另有一万门课程在各省本地开设。

在此背景下,学习平台正在快速发展,两个最大的学习平台——智慧树和爱课程——在大学教学数字化方面尤为活跃。爱课程只提供慕课,而智慧树的在线课程则有很大不同,除了慕课和私播课的在线内容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阶段性课程。两个学习平台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的数量。知慧树的在线课程面向成员大学的普通学生,并在其课程中实施。而相对的,爱课程的在线学习课程面向的是有兴趣的广大群体,参加人数不受限制。

二、德语教学的数字化

与其他学科逐步实现数字化相比,中国德语教学和德语研究教学的数字化进程相当滞后。即使2017年成立了外语教学慕课协会,并有136所成员高校加入,但平台上只有九门课程作为慕课。

迄今为止,在国内最大的两个学习平台上,只有23门面向中国德语专业学生和德语学习者的数字课程可以在线学习。其中智慧树上13门,爱课程10门,且有两门课程是重复的,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OUC)的《德语语言学导论》和华东师范大学(ECNU)的《德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从中国德语系的数量和学习德语的学生人数来看,课程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全国有4.5万名学生学习德语,其中约2.2万人在德语系学习,德语系的数量从2009年的不到60个增加到2014年的102个,为数不多的学习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德语专业研究课程数字化滞后的原因在于教学数字化耗时长、成本高。创建在线课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准备、录制到加工处理,所需的时间至少是普通线下课程的三倍,因为在创建慕课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加上在线讨论的时间。

许多老师错误地将在线教学理解为将面授教学简单地搬到学习平台上。按照这种理解,数字化在线课程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较小,只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现代呈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在线教学的质量就无法像面对面教学那样得到保证,因为缺少了互动性。因此,这种态度对于大学教学数字化的发展是适得其反的。尽管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在方法上对课程进行调整,使其适应新技术,也是进一步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机会。

三、德语教学数字化的学习模式

1.教学团队

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德语数字化学习就不仅仅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还应将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划入教学设计的团队。教师团队应联合在线学习平台设计出一个数字化学习方案供学生参考使用,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教师对可能对这种学习模式感兴趣的同学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那些希望在德国学习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课程对他们来说是最理想的选择。学习平台负责确定在线学习计划的结构,并开发其他与形式和内容相关的要素,如课程演示、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学习材料、评估标准等;还需要设置教学顾问帮助教师将学习内容分解成片段,并使之适应数字化教学;顾问和他的助手负责学习片段的制作(视频录制、后期处理等)和课程的整体组织。

在教学方面,也应组建一个教学团队,每位教师负责课程的一部分(包括练习和评估)。由于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学习者不能当面提出疑问,因此学习内容必须结构清晰,这意味着学习片段在逻辑上必须是一个整体。与40分钟一个课时的线下授课不同,教师必须仔细考虑如何将内容分成三或四个片段,在 每个片段内,学习内容也应结构清晰,首先处理什么,最后处理什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毕竟,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必须口齿清晰,不能有任何误解,因为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学生也没有机会提问了。以学习者为本是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另一个原则,也就是说,所有和学习相关的项目,包括学习内容、直观教具(如PPT、讲师的手势和肢体语言)和所用语言都要有利于学习。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学习内容被分割成片段和分配给不同的负责教师,但不能失去其系统性。

学习平台的工作人员与教师之间应该有合作关系。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普通课程搬到学习平台上,因为在线学习平台是基于与普通线下课程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虽然学习内容没变,但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不再是独自工作了。学习平台顾问将负责优化课程的细节,他的建议是在教学数字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中国大学老师而言,数字化的许多见解都是全新的,例如哪些图像、哪些设计形式和哪些颜色组合能促进虚拟学习。数字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显然还有其他设计原则和方法。通过与学习平台工作人员的合作,教师们就不会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团队还应开发数字学习资源,如视频录像、PPT、测试或类似资源。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在学习平台上获取这些内容,并可通过浏览器和应用程序在线访问。就在线练习而言,主要是选择题练习或类似的在线测试,做完练习后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的批改程序自动批改。如果对成绩不满意,可以重考两次。一门在线课程应该建立充足的题库以保证在线考试的内容每次都不一样。另一种任务形式是在线讨论。在线课程的每一章节也应提出三个讨论问题,参与讨论是自愿的,教师不对讨论内容进行评分。这类任务的意义在于,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反思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必要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学生都喜欢做这些任务,甚至会在讨论中提出新的问题。当然,有些学生保持沉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讨论。当几名学生在自己没有参与讨论的情况下直接点击对于讨论内容的“同意”或“不同意”按钮时,这一点就很明显了。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参与讨论,而是思考和评价其他学习者的发言。只有当学生明确向教师提问时,教师才会参与讨论。通常,助教负责讨论和完成电子测试,向所有学员发送信息,提醒他们注意任务。

总之,在线课程包括学习教学视频,并通过闭卷测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习者

而学习者一方的特点是学习活动,其中心是学习者个体。其他共同学习者由于其不可见性和对个体学习者的陌生感而被置于不同的位置,这对该学习模式也很重要。在线学习计划旨在让尽可能多的学习者受益,该模式中的共同学习者代表了一大批具有不同学习经历的课程参与者。在该模式中,每个课程参与者都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学习个体,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在线反馈等方式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共同学习者的发言应鼓励其他个体学习者对学习计划、学习平台和自身进行思考,例如,共同学习者的评论和问题有时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这可以让你发现自己还不知道什么,以及学习内容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共同学习者的人数越多,如果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习者,那么在线互动就会越活跃。教师和学习平台也能从中受益,因为这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今后如何改进学习计划。

在这方面,学习平台发挥了咨询作用,让一名员工担任学习顾问,学员可以向学习顾问提出技术、结构和学习过程方面的问题。在线学习模式中个体学习者的特点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这对于那些不能定期参加面授课程的人来说尤其有利。

3.教与学的互动

该学习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交互的特点是开展互动和富有成效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问和回答问题、交换意见并提供学习建议。与在线课程一样,这里的讨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的问题会得到解决,即使有时并不能立刻得到答案;学习者会得到辅导,即使他们并不认识老师本人。富有成效的讨论能激励所有参与者更深入地参与讨论。这种讨论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化知识,使在线学习计划的质量得以提高。

四、总结

上述在线学习模式试图为德语教学数字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意识到数字学习环境中的三者关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新型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和方法,并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这种适应需要对教师的角色有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德语教师而言,有必要关注这些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Handke, Jürgen (2015): Handbuch Hochschullehre Digital: Leitfaden für eine moderne und mediengerechte Lehre. Marburg: Tectum Wissenschaftsverlag.

2. Kuhn, Sebastian; Frankenhauser, Susanne; Tolks, Daniel (2018): „Digitale Lehr- und Lernangebote in der medizinischen Ausbildung – schon am Zeil oder noch am Anfang?“ In: 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 – Gesundheitsschutz 2, 201-209.

3. 陈友广.“双线混融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 河北农机,2020(11): 109-110.

4. 张进良,邢贞德等. 大学双线混融教学:内涵、因素与策略[J]. 当代教育论坛,2022(2): 80-90.
作者简介:翟笑梅,硕士,河北外国语学院,讲师,德语教师,德语语言与文学方向。

本文系2022年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新冠疫情下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德语教学质量研究》(课题号:HWJG2022019)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