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2

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分析

杨婷

公安县中医医院 针灸科

湖北 荆州434300

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22年0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进行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0例,予以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比较2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增强其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肯定。

关键词:超早期护理干预;良肢位摆放;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并发症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大脑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或出血[1]。脑卒中发作后,会损害神经细胞,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和功能恢复。常规护理缺乏预见性,针对性,效果一般。近年来,临床逐渐应用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即通过提供护理观察、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早期有效的护理,帮助其减轻病情,促进其尽快康复。基于此,本文就二者联合干预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22年0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进行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12例;年龄40-75岁,平均(55.25±1.72)岁,病程 2-32d,平均(14.34±2.55)d。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3例,年龄39-76岁,平均(55.22±1.68)岁,病程 2-33d,平均(14.36±2.58)d。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均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符合急性脑卒中[2]相关诊断患者;(2)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字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不能正常沟通、交流患者;(2)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依从性较低的患者;(4)中途退出护理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开展常规护理,即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定期打扫消毒病房,及时更换床上用品,提醒其按时用药,如有不适,立即上报主治医生处理等。

1.2.2观察组

本组开展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1)超早期护理干预。①入院后 24 h 内,协助患者进行床上功能训练,对其患侧肢体关节进行被动训练,从近心端-远端关节,每次活动10 次,每天2-3次;入院后 24-72 h 内,协助患者进行上肢运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从大范围-小范围。下肢包括髋、膝、踝关节,遵循的原则同上述一致,每组10次,每天两次;入院后 10~16 d 内开展行走训练,并帮助其进行吃饭、喝水、穿脱衣等日常生活训练;以视觉跟踪、文字朗读等方式提升其注意力,或者引导患者描述当日事情,以增强其记忆力,每天20min左右。(2)良肢位摆放。①仰卧位。将枕头垫在患者患侧肩部,伸展肢关节并放在枕头上,枕头也要放在膝关节处。并且,告知其脸部向患侧偏。②侧卧位。偏向健侧,向前伸直其患侧上肢,将枕头放在前胸、后背处,健侧髋关节呈伸展姿势。③坐位。将枕头垫于其背部,双手可支撑,髋关节垂直,双膝呈屈曲状。如果患者在上述体位中出现不适,要及时纠正,并根据患者需求,适时调整姿势。

两组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1)比较2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前者应用运动功能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涉及患者上下肢情况,共100分,得分越高,提示其运动功能恢复更好;后者应用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4],共计 42分,0分至4分,视为无症状或有轻度症状出现;5分至15分,视为中度症状;超过16分,视为中重度或者重度症状。

       (2)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包括肩痛、髋关节外旋、足下垂、肌痉挛。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文所统计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纳入SPSS21.0软件中,前两个指标(x±s)表达,经t 检验,后一个指标以(%)表达,经χ2 检验, P<0.05提示组间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1.对比2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分)

组别

例数

FMA

NIHS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0

63.67±8.44

88.34±5.56 a

26.32±3.74

5.78±1.32

对照组

30

62.78±8.55

75.89±6.45 a

26.78±3.83

11.26±2.09

t

0.406

8.008

0.537

12.142

p

0.686

0.000

0.593

0.000

注:和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

2.2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肩痛

髋关节外旋

足下垂

肌痉挛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0

0(0.00)

1(3.33)

0(0.00)

0(0.00)

1(3.33)

对照组

30

2(6.67)

1(3.33)

2(6.67)

1(3.33)

6(20.00)

x2

-

-

-

-

4.043

P

-

-

-

-

0.044

3.讨论

        急性脑卒中以突然发生的脑功能缺损、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等,效果一般。因此,本文应用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以全面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

上述得出,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是因为,超早期护理在不同阶段对患者开展不同的康复训练,可促进其脑血流灌注,减少梗死面积,提升其运动功能。良肢位摆放,有利于避免肌肉痉挛、关节僵硬,加速血液循环,以减少肢体功能障碍。二者联合还可减少炎症反应和脑水肿情况,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增强其神经系统功能。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原因在于,良肢位摆放,可有效预防肢体痉挛、关节僵硬,降低患者穿肌肉萎缩、挛缩的风险。联合超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减轻脑部损伤程度,减少并发症。该结果与临床有关报道相符[3]

综上,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予以超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可增强其运动功能,改善其神经功能,安全性较高,值得今后大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雪,候莉霞,王华. 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实施良肢位摆放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J]. 养生保健指南,2020(3):188-189.

[2] 季一飞,余静梅. 不同TOAST分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J]. 西部医学,2022,34(11):1565-1570.

[3]周晶. 早期护理干预联合良肢位摆放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药店周刊,2021,30(5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