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2

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周永林

身份证号码:332521197104191219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专业化、应用化。本文基于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旨在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师资队伍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实践教学、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优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一些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和具体。这个问题根源在于对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跟踪不足,以及教育规划与市场对接的不紧密。由于缺乏对未来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和对当前市场需求的深入分析,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方面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难以满足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多元需求。

  1.2 实践教学不足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一些高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现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上显得捉襟见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锻炼,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其职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单一化,以及“双师型”(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的匮乏。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固化,缺乏创新与活力。而“双师型”教师的缺少,直接制约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案例教学的效果。这种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不仅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亟需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加强与业界合作等方式进行改善。

  2.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这要求教育机构不仅要设计出一系列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工程管理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实习、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实操等,让学生能在接近真实环境的场景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案例分析、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能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历练,还有助于建立行业联系,提前适应职场,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 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

  鉴于建筑工程管理领域正逐步迈向智能化、信息化,教育体系应及时纳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以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这意味着课程体系中应增设如大数据分析、AI在建筑中的应用、云计算管理平台操作、智能建筑系统设计等前沿课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工具和理念。同时,引入国际或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认证培训,如PMPM(项目管理专业人士)、Revit认证专家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资质,还能增强其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就业竞争力。

  2.3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这包括明确核心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如施工管理、成本控制、合同法律、绿色建筑等关键领域,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课程设计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验、项目实践、企业合作等方式加深理解。此外,跨学科融合也极为重要,如结合管理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多元化项目中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关键指引者,对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模式创新及实践实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确保教师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掌握高效的教育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策略可包括:吸纳具有卓越学术成就和业界影响力的教师加盟,组织定期的教师进修活动以紧跟学术前沿和教学法革新,以及激励教师投身科学研究,以此丰富其学术底蕴并反哺教学质量。此外,构建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桥梁,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作为客座讲师,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一手的行业洞察与实战指导,还能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全方位赋能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明确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这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定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数据分析、专家访谈、行业报告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新兴技术以及未来岗位技能需求,而且要与行业协会、龙头建筑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应涵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尤其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绿色建筑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符合现代建筑业发展需求的能力,确保毕业生能够迅速融入并推动行业发展。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为了确保学生们能够无缝衔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高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需采取一系列综合且前瞻性的措施,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高校应显著增强实验室建设,这不仅意味着投资购置最新的实验设备与软件工具,如高级建筑材料测试仪器、项目管理软件等,还涉及开发一系列与现实建筑工程紧密相连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设计应模拟真实的项目挑战,如结构设计优化、环境影响评估、安全合规性检验等,使学生能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业界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是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关键一环。高校应主动与知名建筑公司、设计院、监理机构等合作,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习计划,学生能够在不同岗位上轮岗实习,如现场工程师、造价分析师、质量监督员等,亲身体验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这种“学徒式”的学习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与协作,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策略。

  3.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采取多元化策略,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丰富行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学术交流、进修培训、教学竞赛等形式,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此外,着重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咨询、工程项目,保持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科研成果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核,以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

[1] 刘鸿霆, 康凌.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12):3.

[2] 王佩云, 姚立民, 王伟芳,等. 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20(1):12.

[3] 王钊.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