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的测绘技术应用与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的测绘技术应用与优化

侯晓青

身份证号:632123198412168420

  摘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中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这一政策框架下,测绘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测绘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本文展示了测绘技术在耕地保护、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进一步提升测绘技术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作用。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测绘技术;土地管理;技术应用;优化策略

  引言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我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要求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等过程中,对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这一背景下,测绘技术作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应用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1.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概述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土地管理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思想在于,当非农业建设项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张、工业区开发等,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耕地时,必须严格遵循“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任何占用的耕地都必须在其他适宜地区得到相应的补偿,不仅要保证补充耕地的数量相等,而且要确保补充耕地的质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补充更优质的耕地,以维护和提升全国耕地资源的整体质量。实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包括土地整治和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和技术措施,如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设施等,将未利用土地、退化土地或者低效利用的土地转化为高质量的耕地。土地复垦则是指对因采矿、灾害等原因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通过生态修复和农业技术手段,使其重新具备农业生产的能力。

  2.测绘技术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中的应用

  2.1 土地测绘

  土地测绘作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不可或缺的基石,其精准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与公正性。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信息采集,而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分析、无人机航拍测绘技术、GPS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拟占用耕地及计划补充耕地的地理位置、边界范围、地形地貌、土地类型等多维度信息进行详尽记录与分析。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融入,使得测绘成果更为精确,能够有效识别并区分耕地质量等级,为后续的评估与决策提供可视化、可量化的基础数据支撑。

  2.2 面积计算

  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实践操作中,面积计算是衡量“占一补一”原则是否得以严格执行的关键步骤。基于精确的测绘数据,专业软件和算法被用于自动化处理,以确定占用耕地的具体减少量和补充耕地的增加量,确保两者在面积上的严格对等。此环节还需考虑到耕地的实用性和生产效率,即补充耕地是否具有与原耕地相匹配的耕作条件和潜在产量。面积计算的精确性,进一步为耕地补偿费用的精算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补偿标准的公平合理,避免了因估算偏差导致的资源错配或利益冲突。

  2.3 质量控制

  测绘数据的质量直接关联到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至关重要。这一体系涵盖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存储的全过程,通过设立多重校验机制,比如数据交叉验证、误差分析、完整性检查等,来剔除错误信息,修正偏差,确保最终数据集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此外,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定期审核也是提升数据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以此增强公众对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透明度和公正性的信心。高质量的测绘数据不仅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也为持续监测耕地资源变化、评估政策成效提供了可信依据,是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和保护的强有力技术支持。

  3.测绘技术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中的优化措施

  3.1 引入先进技术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传统测绘技术正逐渐被新兴的高科技方法所补充乃至替代,这些创新技术以其卓越的性能和效率,重新定义了测绘领域的边界。尤其在复杂且至关重要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中,追求更高的作业效率与无瑕的测量精度成为了迫切需求。因此,采纳并融合尖端的测绘技术,比如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三维激光雷达扫描(LiDAR)技术,成为了提升项目成效的关键步骤。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作为太空时代的“千里眼”,利用地球轨道上的卫星搭载的高敏感度传感器,能够从广袤的视角下,迅速捕捉到大范围耕地区域的细微变化,无论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还是季节性耕作模式的变迁,均逃不过其“法眼”。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非侵入式的特性,能够在不干扰地表活动的前提下,实现对耕地状况的连续、动态监测,这对于宏观层面上理解耕地的整体布局及动态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而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LiDAR),则是测绘领域内的一项革命性突破。它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从地面反射回的信号,精确计算出地面及地物的高度和位置信息,生成高密度的三维点云模型。LiDAR的穿透性使其能在茂密的植被覆盖下“透视”地形,揭示出隐藏的地貌特征,同时,其点云数据的密集程度保证了地面重建的高分辨率和高精度。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中,LiDAR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详细描绘出地形的微小起伏,还能精准评估植被覆盖情况,这对于评估土地适宜性、监测生态恢复效果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

  将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无疑为耕地管理与保护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卫星遥感技术的大规模监测能力与LiDAR的微观细节捕捉能力相辅相成,不仅提升了对耕地资源现状的全面认知,还深化了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理解。这种综合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政策制定者、规划师以及环境保护者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使他们能够基于科学依据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有效指导耕地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3.2 加强数据共享

  在实施复杂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国土规划、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关键部门的紧密合作,建立一个既高效又安全的数据共享平台显得尤为关键。这一平台的构建旨在打破信息孤岛,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数据流通,确保各个参与部门能够基于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作出决策,从而高效推进项目进程。

  理想的平台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跨部门、跨层级的工作协同需求,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与即时共享。具体而言,它需要支持国土管理部门的土地占用记录、农业部门的耕地使用与作物种植数据、环境部门的生态影响评估资料等多种类型信息的集成与同步更新。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标准化协议和技术,确保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能够被平台统一处理,进而转化为各部门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接口的一致性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助于减少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技术障碍,促进信息的无障碍流动和深度分析,为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协同效率,平台应配套定期举办的数据共享交流会议机制。这些会议不仅为各部门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共享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分享最佳实践、讨论数据应用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共同探讨技术改进方案,可以不断优化数据共享流程,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3.3 提高人员素质

  测绘团队的专业能力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数据质量的基石。因此,系统性提升测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当务之急。这包括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引入国内外先进测绘理论与实践案例教学,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专业认证考试,以及推广使用最新测绘软件和技术工具。此外,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与考核机制,通过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灵活应对技术挑战的高素质测绘队伍,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结语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我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测绘技术在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加强数据共享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的优化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测绘效率和准确性,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明, 高峰, 等. 基于GIS的耕地占补平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测绘通报, 2012(11): 64-67.

[2]王磊, 程绍华, 等. 耕地占补平衡中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6): 907-916.

[3]刘洋, 郭建平, 等. 基于GIS的耕地占补平衡及其优化配置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2): 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