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

李晓亮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00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是什么?无疑是教学二字,教学的全流程如何转型,是取决于河外的顶层理念,教学的全流程转成何型,是服务于我们最终的目标,即输出应用型人才,教学的转型发展必须覆盖教学的全部环节、角角落落。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授课内容的整合;授课模式的革新等方面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最终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适用的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量体裁衣,高端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高校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关键问题最直接的回答。笔者认为“培养什么人”就是专业方向和专业理想,“怎样培养人”就是人才培养计划,“为谁培养人”就是国家政治制度属性的体现。

河北外国语学院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做中研、在做中创”。根据用人单位及市场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社会对“人”具备哪些素质,“才”具备哪些素质”的需求,来设置用人单位亟需的课程,设用人单位必须的课程,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一)匠心品质打磨综合素质

“九一定律”是河外生产“产品”的最高标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课堂教学任务中的十分之一,例如组织能力、思考力、表达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之外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更加广阔的内容。为了使我们生产的“产品”对接市场,河外实施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专业素质的加工和制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模块,让每一门课程的内容设置成模成链,与工作岗位所学的能力标准相对接。

(二)三种融合,三重对接,复合人才大势所需

现阶段,市场经济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以此为需求指向,河外通过三融合实现三对接,即,“外语专业+应用方向”,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技能专业+外语特长”,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接;“专业+外语+小语种”,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全球化人才需求对接,有效地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壁垒,培养出可以跨学科直接为新兴复合产业服务的学生,架起高校和产业实际需求对接的桥梁。

二、创新队伍建设体系,实现高端国际化师资队伍转型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人才硅谷。引进跟学校同心、同德、同道、同向、同力、同行的教师。一是聘请教授、副教授担任各学院教学院长,保证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二是聘请各行各业来自一线的技术标兵、岗位能者、营销冠军、管理大咖等“专家型职业人”担任一些核心课程,保证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实效。三是要让行业里的佼佼者走进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开展“专业行业大咖进讲堂”活动,给学生分享他的观点、研究成果,或者分享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发现与建树。

三、精选专业内容,拓展专业领域

(一)基本功图谱,夯实专业知识根基

为了让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知识应用、人才培养、对标社会需求更加精确,让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要制作出基本功图谱,何为基本功?所有的学科、课程、原理都有基本功,练得跟常人不一样的就是基本功。如,语音、拼读、单词量、口语、听力这些是学语言基础层的基本功,语言文化、历史、思辨能力这些是学语言高于基础层阶段的基本功,基本功要狠抓,要多种形式的抓,只有条分缕析将专业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学扎实了,分模块分梯次的将基本功练实练透,才能打下扎实的专业地基,才能进一步强化其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展示、综合性应用能力。

河外结合“专业基本功”意识和外语语言学习规律及调研成果,对外语课程进行改革,取消传统的精读、泛读课,科学规划出语言学习的“接地气”的6大课程——(1)版块式专业词句学习课,扩大学生学习外语的词汇量;(2)阅读背诵欣赏课,扎实学生中外文底蕴,锻炼思维能力;(3)视听说翻译综合训练课,创造语言目的国外语学习语境,培养综合能力;(4)疯狂口语养成课,让学生放下面子、亮出胆子;(5)外语规范化学习课,通过查漏补缺,规范语言语法句式修辞;(6)译著著作课,学习成果、能力、思维、创新的检验课。

(二)16张历史明白图,让专业学习浸泡在文化中

用基本功给实践垫底用文化给专业垫底,河外课程建设中提倡语言的学习沉浸在文化氛围中,成长在社会的背景中。每个专业都开设语种课程,而所有语言课开设文化背景课程,开设地理、历史、法律、经济、政治、社会、文学等课程,更提出了语言课程中融入16张历史明白图的学习,包含:文字、商贸、军事、文化、金融、教育、科技、资源、交通、版图、民族变迁、地理特点、民族特性。用坚实的文化底蕴帮助语言学习快速提高,只有走进所学语种国家,全方位了解它,才能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小语种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才能学出“有血有肉”的语言,而不是单薄的词句。

四、创建职业人培养课堂体系,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转型

课堂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牵动所有工作的龙头,是改革的关键所在。董事长、校长孙建忠教授率先提出“职业人”培养课堂,并以“职业人”培养课堂为突破口系统推进,重点发力。

(一)一建设、两备法、三脉络,强力扭转课堂角色

“一建设”即小组建设。小组是课前集智备学、课中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职业人”课堂的抓手之一,是课堂的核心和灵魂。学生小组的组成根据能力、成绩、性格、表现等多种因素,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动态和固态相结合,将学生分成几个做任何事都进行集智的小组。小组建设好了,一有利于发挥集体协作的真正作用,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二有利于培养分工合作的精神;三有利于落实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帮扶工程;四有利于实行分层次教学,关注到每一名同学的个体差异;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两集智即集智备课、集智备学。集,集有内涵的智慧去准备课程;智,智慧里的顶级代表。教师进行集智备课。集智是大家智慧的组合,发挥集体的智慧,讨论研究高质量的课堂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学生进行集智备学。让学生带着课程的目标和任务采用“一Ye(夜页)之隔”的理论从预习变成备课,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咨询相关人士去完成导学案中提前设置的问题链,然后在课堂上跟老师一样给同学们讲解分析,并且师生人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质疑问题,让学生成为闻道在先的老师。

三脉络。让德育的小溪、技能的艺术、知识的脉络并驾齐驱,从头至尾暗含在课堂中;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活动、确定课堂的重难点和疑问点,设计课堂的时间脉络路线图谱等。

(二)一链三步五导七环节,破土重建课堂结构

一链即问题链。导学案中提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或者疑问就是学习内容的“链”。问题链+咖啡伴侣:“准职业人”培养课堂的核心是问题,在建立问题系统的同时必须有“咖啡伴侣”。对问题回答得对与否要有评价,没有评价问题就没有用,用评价体制直指课程的目标与方向。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在学生探索和研讨所学内容的过程中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

三步即准职业人培养课堂的三个步骤。课前导学、课中导教、课后实践。课前教师导学主要在导上下功夫。导兴趣点、导研究能力,并指出怎样学、学习什么内容等。课中的导教就是把课前的内容分步骤重现、展示、创新。

五导。即导教、导学、导练、导演、导评。要导研究能力、导兴趣所在点;要教大家怎样学、学什么。导学案要有具体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目标。将五导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吝啬语言上的奖励;利用比较理论对小组进行奖惩相结合的方向性引导;让学习因自主而高效起来,让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绝伦。

七环节。重新构建课堂结构,包括以下7个环节:(1)回顾:可采用学生和老师互相问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回顾。(2)导入: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采用案例式导入、图文式导入等不同形式。(3)归纳: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学生有质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进行启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自学:学生带着新的问题链自动自发地去探索研究。(5)练习:巩固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再实践提高。(6)思考,合作探究:同学们对疑难问题或有不同见解的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借智的水平、融会贯通的觉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习惯。(7)创新:创新所学的综合知识,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成败之处并取长补短。

结语

应用型职业人培养模式为教学带来了五个现象的转变,三个结果的变化:

五个现象的转变。(1)从无兴趣学变成不想玩。课堂改革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到学习探究上。学生需要及时准备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内容,以便能够出色完成任务。(2)从传统的座位形式坐变成小组的形式,学生分组围圈而坐。老师巡回各个小组之间,启发学生深入探索,点评大家分工协作的探究结果。各小组同学或激烈地探讨,或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3)从老师教变成学生讲。老师的教是精准启迪、循循善诱、点睛之笔;学生的“讲”是在老师集智备学图谱的指引下,像老师一样综合备课,去准备在课堂上演练、在课堂上推理。(4)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学生主动地去查阅资料、准备要讲的内容,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实现角色反转,从知识的掌握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5)从“绵羊”变成“学狼”。通过课堂演示和集体展示这个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习惯、口语表达、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都有提高,成为敢争、敢闯、敢展示自己,有斗志、有激情、有必胜心的学狼。

三个结果的变化。(1)教师的职业状态变了。推行职业人培养课堂以后,老师们从课堂中案例的实际问题着手,通过“理清脉络、研究透教材、弄清楚专业大背景、辩证分析、出题测试、创新探究、反复琢磨”,最终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真正通过科研服务教学、提升自己。(2)学生的学习状态变了。职业人培养课堂不仅克服了课上玩手机、分神等现象,而且由于需要“集智备学”、“像老师一样讲课”,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也用到了学习探究上,整个小组上网查阅资料、研究导学案的问题链。(3)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从原来单一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为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职业人培养课堂回归到了“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培养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何以可为?[J]. 朱秋月;沙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0)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逻辑路径——兼论“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J]. 胡建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韩宝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4] “四跨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J]. 范晓伟;何璐红;赵扬.河南化工,2022

[5] “双协作三协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 杨陈慧;杨甲奇.公关世界,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