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之生态设计理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3

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之生态设计理念

----以会泽县蔓海人文湿地公园为例

顾会琼

会泽县自然资源局  云南省曲靖市  654200

摘要: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城市湿地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对污水具有非常强悍的净化能力,它是同等地域森林净化能力的1.5倍。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湿地概念、功能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会泽县蔓海人文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为例,探讨在城市生态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应遵循的湿地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湿地;现状功能分析;保护开发;生态设计理念

 一、湿地的概念

湿地、农田、森林并列为自然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国际公认的:指不论是天然或人工、暂时或长久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泥炭地、流动或静止、咸水、半咸水、淡水,还包括了水的深度为6m以下的水域均称为湿地。它最大的特点是其表面经常覆盖着水,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二、湿地的利用现状

2.1湿地资源严重受损,湿地面积在逐步减少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人为的侵占、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和基建占用等因素,使我国湿地面积急剧减缩。部分地区为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湿地进行填埋、围垦等行为,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2.2湿地利用不合理,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的频繁活动,使得一些被污染的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养殖污水等排入湿地,再加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周边水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也污染了湿地的水质。湿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超过了湿地对水体污染的最大降解能力,造成原生植被退化,植物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栖息在湿地的野生动物以及鸟类数量减少,湿地原有的小生态链条断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3 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采矿、土地整理以及大规模的农业活动等,也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湿地退化的表象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自然景观衰退,而实质上却是湿地系统结构被破坏,造成湿地生态功能减弱和紊乱。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育的功能在不同程度地丧失,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

2.4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造成影响

随着全球热岛效应的影响,气温逐年升高,水的蒸发量变大,天然水位降低,导致自然水面面积减小,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湿地的植被退化,极大地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5湿地管理存在弱势

一些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湿地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监测、保护和治理工作不到位。

三、湿地的重要功能

3.1提供水资源,补充地下水

湿地经常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水源地。河流、池塘、浅水湖等都是一些可以直接利用的水源,像沼泽地、森林也是许多浅水水井的水源补充地。作为天然储水系统的湿地是地下蓄水层的水源补充资源库,湿地的蓄水层是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除砂滞尘、调节流量、控制洪水

湿地能减缓水流速度、沉淀杂质。当污水流经湿地时,湿地植物让水流速度减慢,水中的杂质逐步被沉淀,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被湿地植物的根系吸收,水质得到净化。若是洪水,流经湿地时因被湿地植物阻挡,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沉淀,减弱了洪水的危害程度。湿地会在河流涨水或暴雨的时候储存过量的水,之后再均匀地以径流的方式慢慢放出,因此湿地还是一个容量巨大的天然蓄水库。

3.3调节气候、保留营养物质

湿地的水被蒸发成水蒸气,变成雨滴降到周边地区,使这些区域保持一定的湿地和降雨量,调节该区域小气候。还有就是流水经过湿地时,部分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所吸收,或积累沉淀在湿地泥土层中,湿地下游水源被有效净化。湿地中的营养物质还养育了生存在湿地中的农作物和野生动物等。

3.4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地

湿地是两栖动物、鱼虾类、鸟类等多种生活家园,为它们的栖息、繁殖、越冬、迁徒等提供重要场所,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动物们乃至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会泽蔓海人文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设计

 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因境内金沙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会泽蔓海人文生态公园位于县城北部:东起驰宏大道,南至瑞祥路,西至京运大街,北至古城街道中河马圩村,总用地面积353.7公顷(水陆比为0.9:1)。

DJI_0916-Pano

                            会泽蔓海湿地现状图

会泽蔓海人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及规模:“一湖两桥三入口”即一个湖面,水面面积约159.17公顷,一条环湖景观运动大道;两座景观桥,连接会烟街的迎客桥,西直街下段的卧虹桥;三个景区主入口,东西两个入口和南入口。设计打造六个文化主题公园:六祖分支-- 改土归流-- 夜郎故国-- 风水文化-- 万里铜运-- 护国运动。六个重点现代功能景点景观节点,即拈花湾、文化情景剧场、垂钓观鸟半岛湿地、珍稀鸟类小品长廊、儿童乐园以及旅游文化小品长廊;配套一定的建筑群包含:情景剧场、水上活动中心、鸟类科普馆、观鸟塔等。设计中特意安排了一定距离和数量的步行道路、游船码头、停车场、水秀、喷泉、园林小品、文化景观、标识标牌系统等。让“生态休闲、文化演绎、娱乐康体、旅游形象、运动基地”五大核心功能分散融入各个景点之中,重视各种花草树木的有序搭配,使之成为“四季有花、一区一景”的精品旅游景区,着力将蔓海打造为城市客厅和旅游集散中心、市民休闲中心、体育运动中心。

蔓海人文公园的规划设计,始终把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这一理念贯穿设计始末,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会泽本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湿地为核心,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干预,保护好原有的湿地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道路交通的组织

道路交通是每一个景观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湿地景观不同于其它园林景观,除了观光浏览需要合理选线更要注重交通道路不要阻碍整个湿地的生态系统的循环,一定要控制好道路的硬化面积,硬化道路会阻碍水流渗透,影响整个区域的水循环系统,建议尽量采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料,设计成架空的道路更为环保,设计中临水路面都采用了采用透气透水的环保海绵材料。

IMG_8349(20210707-154136)

会泽蔓海人文生态公园规划总图------鸟瞰图

4.2驳岸边坡和岸边环境的设计处理

驳岸边坡和岸边环境是水生与陆生生物的过渡地带,在对这一区域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注重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在追求景观的前提下要尽量做到营造一个最适合该区域各种生物生长、栖息的生活环境。尽量不采用混凝土等没有渗透性的材料,没有渗透性材料做成的驳岸和边坡阻隔了湿地水体与岸上土壤的接触,弱化了湿地的生态功能,使湿地景观变得单调乏味。采用土壤砂砾来代替人工砌筑,这样可以在过渡带上搭配一些本地土生土长的湿地植物,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为两栖类爬行动物、鸟类等提供生存空间,保持湿地应有的过滤和渗透功能,让其生态环境效应得到有效发挥,让这种过度区域的生态景观充满生机,变得和谐、自然又丰富。

泊岸

              驳岸边坡处理示意图

4.3植物群落的保护与建立

湿地景观设计中植物群落的建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保持其生物多样性,最好是保持原样植物群落的分布,保护好原来自然生长的植物景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各种湿地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保持它们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变,才能确保城市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塑造湿地景观时要特别注重对湿地的生态修复,要尽量采用本地的乡土植物来营造湿地景观,通过对多种植物的科学合理搭配,形成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景观效果。运用植物材料丰富的色彩和不同的生长形态,让其在视觉、色彩上相互衬托,高矮、形态上错落有致,形成丰富而具有层次感的植被景观。要构造原有植被系统,尽量减少对外来物种的引种,维持乡土植物种群及其群落结构,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和各项生态环境功能的相互补充。

植物

                  湿地原生植物配植

4.4景区入口及建筑形式

三个景区主入口,西入口同时承担县域旅游和蔓海景区的游客集散功能,建筑群分南北两片区。北片区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商业、公厕和市政设备用房。南片区包括跑步运动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商业和文创中心建筑。南入口主要连接县城建成区,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和商业以及1座公厕。东入口主要承接高铁站到达游客,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和商业。建筑形式采用与会泽县城南片区协调的灰瓦白墙风格逐步过度为现代建筑风格,依据各个景观区域的不同功能特点,规划了不同的商业旅游项目建筑的风格和外观及景观风格上都吸收和借鉴了会泽当地的传统形式个和元素,蔓海与周边的山水林田相结合,形成“远眺群山 、水网交织 、 林田密布、湿地游园”的多维生态系统,共同打造会泽生态城市品牌。

东入口

               东入口规划鸟瞰图

4.5生物资源保护

我国现有的湿地孕育着2000多种高等植物,1700多种野生动物,许多物种都是我国特有的,国家级一级保护鸟类约有一半栖息于湿地中我国还是国际水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国家,我国的湿地保护也成为国际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带。动物特别是鸟类是湿地景观中的重要角色,会泽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如:黑颈鹤、黑鹳、灰鹳、白鹇、白腹锦鸡、蓑羽鹳、褐林鸮、灰林鸮、仓鸮、草鸮、鸳鸯、鸿雁等,仅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就40余种,在湿地开发建设中,做到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持稳定不变,不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捕食、生长和繁殖。设计了珍稀鸟类小品长廊、鸟类科普馆、观鸟塔等与鸟相关旅游项目,设计中除了景观要求外还特别考虑了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原有的内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增长了食物链,控制一定区域避免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和保护,保证湿地系统自身的稳定代谢。

4.6水体循环及水质保持

水是生命之源,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中,监测和保护好湿地中水的水质,避免被污染是湿地可持续发挥其各种生态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制定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干旱或洪涝)、污染的保障措施,在保持湿地自然性状的同时严禁硬化工程,规划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来蓄积水源 ,在湿地保护区与人类生活活动 频繁去规划一定距离的隔离带。避免城市、工业、生活污水和废水、农药、化肥等排入湿地,污染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湿地自有的生态链条。 在湿地景观建设中,让城市的水系廊道保持连续性,是保证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可持续发挥的关键环节。在景观建设中利用乡土素材制造架空的栈道是保持和维护水系廊道联系性的重要措施,既可以做到到湿地水系中临水观光,又不破坏原有的水系廊道。

栈道2

湿地上的架空栈道

五、湿地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5.1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在城市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的,具有社会、经济、生态、历史、文化、审美等多项功能。景观设计师首先要充分考虑湿地的生态功能,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湿地中的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注重保护湿地原有的生态群落。从湿地的净化水质、蓄水防洪、吸毒吸害和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多项生态功能出发,保持周边自然环境与湿地之间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的生态廊道畅通无阻,保持湿地的透水性以确保湿地中有机物的持续良性循环,避免对湿地的过度分割和干扰而造成环境退化。

5.2以人为本原则

湿地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景观设计人性化,才能引人入胜。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亲近,创造足够多的可体验和亲身参与的湿地景观场所,让人们的视觉、触觉、听觉等都能全面去感受水的魅力。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针对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和人对水的亲近性,通过适当配置乔木使景观游道有一定的遮荫效果,并营造植物群落的竖向空间,增加湿地景观的连续性和层次感。

5.3体现本土特色,传承当地文化

设计师在做景观设计之前必须要展开对该区域湿地的调查和监测,只有充分了解该区域湿地的分布情况、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才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当地土生土长的乡土植物和材料,来营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文化是湿地景观的灵魂,在湿地设计中,只有将当地文化与湿地景观完美融合、巧妙创新和传承,才能更好地营造出原生态的湿地景观空间,增加湿地景观的认同感和感染力。在乔灌木、草本湿地植物的选取上,应优先选取本地固有品种,再景观需要要选择外来品种时,也要选择本地适宜种植,生长良好,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在人文景观设计上,一定要选用具有当地固有文化符号的植物品种,通过科学合理搭配来体现本地特色。

5.4美学原则

湿地景观设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设计师要善于运用艺术手段,在整体设计统一的同时,兼顾局部景观空间的独特性,充分利用空间尺寸比例、建筑色彩搭配、植物配置等设计手法,融合周边艺术文化,营造富有时代特色、异域风情的湿地景观,让人们的身心都可以与景观产生共鸣。湿地景观的设计必须具有视觉美感,美的形式可通过空间的层次变化、植物配置的虚实结合和季相变化、景观小品的多样性来体现。对近景、中景、远景的设计上认真推敲,达到游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赏到不同风格的植物景观,保证湿地景观的层次感、丰富度、多样性,让观赏者不论从任何角度都能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城市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城市湿地的开发保护中,要首先考虑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沿岸居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品质提升,这时候往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于经济效益。会泽蔓海湿地人文生态公园依托优越的高原湿地资源及生态区位优势,打造成为“乌蒙山间,坝上蔓海”的四季宜居之城,从而使会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拉开了宜居、宜游、宜养、宜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路红,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湿地景观设计【J】.规划与设计,2005,19(3):173-176

[2]马斌,黎鹏志.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2):84-86

[3]彭德天,毛志睿,郑晨阳.高原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以大理洱源西湖为例【J】.云南建筑,2010,104(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