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急需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3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急需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

王永辉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长春;130024)

:随着高等学校实验室规模的迅速发展,实验室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各高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方面均在加强。但实验室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事故仍时有发生。笔者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和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急需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希望助力于平安校园建设。

关键词:安全管理机制;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

高等学校实验室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重任。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开始实验室建设,尤其是近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数量从24731个增长到57500个[1],多批次高质量实验室相继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技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却稍显滞后。有据可查的对实验室安全提出明确要求的是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的指示,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此后,教育部门不同时期陆续发布了有关实验室建设管理的专门性文件,如教育部1983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1992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均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要求,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认为,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隐患问题日积月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开始演变成事故。为此,教育部于2017年制定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此后逐年更新),该项目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给出了系统、全面、精确的指导。各高校也纷纷从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及法制对策角度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形势大为好转。但安全隐患仍然较多,事故仍时有发生,且因为高校的特殊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高校实验室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名博士生和1名硕士生当场死亡。事故分析报告涉及部门责任的主要为:危化品运输环节监管不力,危化品使用、储存监管和日常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项目未开展安全评估。事故发生后,保卫部门、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负责人均受到问责处理。分析该起事故及此后陆续发生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可以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管理机制的落实以及实验过程的风险管控。因此,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对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1责任体系建设

1.1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安全管理机制是指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本质上是安全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安全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要针对安全生产事故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层层压实责任……”。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2021]38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但无论是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还是约束机制,最终都将由制度的完善与落实来体现,制度可由责任体系制度、利益制度、教育制度、政令规则等几方面构成。其中,责任体系制度起总领作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也是管理机制的基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运行原理是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和师生三方联动的管理,始于职能部门的顶层设计,衔接于责任单位的执行,终于师生的落实,闭环于各层次的反馈与协调。职能部门是管理体系运行的起点,在整个安全管理过程中起着统筹规划、引领和监管的重要作用;因此,职能部门任务分解与责任落实是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首要环节。

经对国内21所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进行调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6所),有20所高校设立了牵头职能部门,责任主体已落实到二级单位,表面看,多数高校已经基本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涉及校内职能部门较多,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牵头部门以外,尚需其他部门协同配合,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设立牵头职能部门的20所高校,职能部门负责技术安全的有5所,职能部门负责全部实验室安全的有15所,有明确协同部门的有6所,协同部门有明确岗位职责的有6所,职能部门任务分工不尽相同,有协同部门或协同部门责任落实的则占比较低。

表1国内二十一所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分析

调研高校数量

有明确牵头职能部门数量

牵头职能部门负责全部安全数量

牵头职能部门负责技术安全数量

有明确协同职能部门数量

协同部门有明确岗位职责数量

21

20

5

15

6

6

1.2问题分析与对策

多部门协同管理带来了合力,为我国高校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容易因职能交叉导致责权不明、分工模糊,降低效率效果。如何利用现有机制的优势,强化部门联动,形成1+1大于2的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体现。

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程度的加深,使管理工作更加复杂。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系统原理的整分合原则。在这个原则中,首先要确立整体目标,统一规划,统筹把握,在目标一致的条件下,进行任务分工、责任分解,在分工之后,需要进行有效的系统综合,形成凝聚力和合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整体是前提,分工是关键,综合是保证[2]。目标设定较为容易实现,核心在统筹协调,关键在责任落实。从调研结果看,15家高校牵头职能部门仅负责技术安全,显然无法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5家单位负责全部实验室安全,也同样存在不合理性,实验室安全专业性较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贪大求全或越俎代庖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牵头管理部门主要应负责综合协调并兼技术指导职责,在学校的领导下起到“统”和“合”的作用,其他部门予以密切配合。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加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个体的努力程度和成绩难以体现,会潜意识地减少努力。此时,必须明确责任,明确每一件任务的分工部门和责任人,才可能有效避免责任分散效应[3]。20所设立牵头职能部门的高校仅有6家明确协同部门,明确协同部门岗位职责的也仅有6家,而高校实验室安全涉及教学、科研、消防、后勤保障、基建等多个方面,专业较强、对口明确,既需部门协作,又需避免责任分散效应。因此,应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切实实行“部门责任制”,强化部门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规范责任与压力的传导方向。

总之,任务分工与责任落实应基于“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联动;谁建设,谁负责;谁对口,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综合协调和“部门负责制”机制,化弊为利,协同治理,破除“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弊端。

2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

2.1案例分析

高校鉴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其实验室安全管理与企业安全管理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人员较多成分复杂,内容多变探索性强,危险源面广难以辨识等等,这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我们知道,实验人员不仅要掌握直接使用的实验物料和设备安全风险,还应对间接使用或相关的设施设备、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多数“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是由“人”来主导,确切地说,更多的是由实验人员来主导。因此,“实验中的人”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核心。美国杜邦公司通过数十年对以往事故发生原因的统计分析,发现几乎所有不安全状态都可以追溯到不安全行为,认为安全或不安全行为总是由人引起的,而不是机器,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人和人的行为上[2]。有学者对2010-2021年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将事故原因归纳为线路老化造成短路、操作不当、设备事故、气体泄漏、违规操作、废弃物处置不当和其他因素。其中操作不当、违规操作和废弃物处置不当均可归为实验过程中因人为因素,占比达52%[4]

经对2001年-2019年发生的网络上有记录的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发现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的因素(61%,)也有物的因素(30%),还有其他或者两者共同作用的因素。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共有61起,是安全事故的主要发生环节,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环节,死亡和受伤分别占伤亡总数的84.6%和91.8%[5]

笔者经对36起案例进行整理,可归为人的因素且发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事故占比约69.4%。虽然三种分析因样本等原因导致数值有出入,但共性结论是一致的,事故发生因人导致、发生在实验过程中,以及既有人的因素又发生在实验过程中三种情况概率均较高。

表2实验室事故环节和因素分析

环节

人的因素或可归结为人的因素(%)

其他因(%)

实验过程

69.4%

8.3%

实验过程以外

8.3%

13.9%

2.2问题分析与对策

基于案例分析,实验室安全事故因人为因素,且发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概率较高,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性后果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落实实验过程的安全风险评估和人员安全教育理应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危害和影响范围,评估响应事故类别的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原有的也可以是新产生的,可以是与实验人员关联不大的也可以是直接相关的。高等学校实验安全风险评估可区分为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和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主要侧重于与实验人员关联不大的静态的危险有害因素,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主要侧重于与实验人员关联较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危险有害因素,二者有较大区别又存在很大交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评估时绝不能割裂。

201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同志在提案中提出,建立科研项目安全风险预评估制度是杜绝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很好地杜绝各类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科研项目在申报审批环节增加安全风险预评估的内容。同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高校开始重视加强科研项目安全管理。诚然,无论是加强管理还是预评估,对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均有重要意义。但经调研,该项工作大部分高校做得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①多数高校仅注重科研项目安全,在申请项目关口进行审查,事实上,尚有较多经费非直接来源于项目的科研实验,以及有一定安全风险的设计性、创新型等探索性实验和风险较低的验证性教学实验②多数高校仅开展项目实施涉及的危险物料和设备申报,未充分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③未开展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实验过程安全管理未落实落地。

要想保证实验过程安全,必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机制,组建专家组,召开评估论证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分析和安全风险评价,风险责任人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做好评估和培训档案管理。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动态工作,当实验计划、条件、物料、环境、人员等改变应重新进行评估或教育培训。有关部门应做好监督检查,未进行实验过程安全风险评估和教育培训严禁开展实验。

3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而艰巨,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进行全面治理、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还应剖析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打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兴植,李瀛,王成涛.新中国70周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发展历程回顾(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03)1-5.

[2]饶国宁,娄柏.安全管理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7,113.

[3]许章华,贺安琪,李彬,陈秋霞.应对责任分散效应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09)235-240.

[4]李垚栋.2010—2020年高校实验室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01)13-15.

[5]王岩,张志勇,张迎颖,周庆.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与建议[J].实验室科学,2021,24(06)221-22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