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王健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咸阳712100

摘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省某地区为例。通过分析某省某地区的地质灾害特点,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土地利用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层次分析法;

引言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进行评估的过程。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于确保整治区域的安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某省某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某省某地区为例,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某省某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多样。研究区域包括该地区的9个区县,总面积14120平方公里。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不断增加。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首先,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和某省某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研究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量化评估,并划分风险等级。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三个方面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指标:

2.1自然因素

①地形坡度:地形坡度反映了地形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贡献程度。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通常较高,因为坡度大容易导致土壤松动和滑坡。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地形坡度进行充分的考虑。

②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反映了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作用。例如,断层带和地震带等地质构造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等。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③岩性条件:岩性条件反映了岩性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敏感性。不同的岩性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等,这些性质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岩性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

④降雨量:降雨量反映了降水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过多的降雨容易导致土壤饱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降雨量进行充分的考虑。

⑤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反映了植被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抑制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植被覆盖率进行充分的考虑。

2.2人为因素

①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例如,过度开发和城市建设等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充分的考虑。

②工程建设活动:工程建设活动反映了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触发作用。例如,隧道开挖和基础建设等工程活动可能会改变地质环境,从而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2.3社会经济因素

①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了人口分布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影响。在高人口密度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影响和损失通常较大。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人口密度进行充分的考虑。

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风险的承受能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通常较强,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需要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充分的考虑。

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根据某省某地区以往的调研数据,将地质灾害风险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并且给出了各个风险等级的面积占比。高风险区的面积为3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这些区域通常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在这些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高,一旦发生,其影响和损失也会比较大。因此,对于高风险区,需要采取严格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如加强监测、限制工程建设活动等。中风险区的面积为12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9%。区域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相对于高风险区来说较低。在中风险区,需要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如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加强植被保护等。低风险区的面积为125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8.7%。区域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较低。然而,即使是低风险区,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定期进行地质环境监测,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4.2 地质灾害风险分布特征

某省某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分布特征明显,体现了地形、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三个县份。地区的地形陡峭,坡度大,容易发生土壤松动和滑坡等灾害。同时,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带和地震带等地质构造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此外,该地区的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如隧道开挖、基础建设等,可能会改变地质环境,触发地质灾害。因此,这些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其次,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该省的两个区。这些地区的地形相对较缓,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较低。然而,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如城市建设、道路施工等,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这些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处于中等水平。最后,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其中的一个区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较低。同时,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这些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较低。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某省某地区案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布特征,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①在高风险区,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这包括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地质灾害;加强防治措施,如植被恢复、加固边坡等,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同时,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人员伤亡。

②在中风险区,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应尽量避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对于必须进行的工程,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③在低风险区,虽然地质灾害风险较低,但仍需定期进行地质环境监测,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同时,要充分利用低风险区的优势,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视程度。在政策制定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冬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8,29(2):1-8.

[1]王博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土地科学,2021, 33(2):25-35.

基金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DJNY20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