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8
/ 2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苗惠坤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在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紧缺、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背景下,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生态效率产生的影响,对于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言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提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态效率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以期促进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种植结构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1.1农业机械化能显著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第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相比较于传统的生产要素投入方式而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及农机设备的大面积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式与比例,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这样不仅能够利用农机设备代替传统的劳动生产模式,降低劳动程度、节约劳动成本,同时也能够代替其他要素的投入。第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机深松作业、深耕作业不仅可以是农田的透气性得以改善,还可以提升土壤的有机质保有量和有效肥力,改善土壤原有的营养条件,使得固碳增汇能力和农业产出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1.2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生态效率有着正向作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在农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经济农作物的管理成本和劳动投入逐步上升,大多数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倾向于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成熟、劳动需求量低的粮食作物,并且不断地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有利于减少化学药剂的施入量;另一方面,粮食安全问题的存在使得更多的农户会优先选择粮食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抑制农户过度施入化学农药与化肥的行为。具体而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经济作物是高能耗、高效益的农作物,但是在机械化作业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播种环节与收获环节中的劳动力投入依然较多。相比较而言,粮食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需水量较小,对于化学肥料与药剂等农资产品的需求量也较少,并且具备更加成熟的社会化服务技术与机械化技术体系,大多数粮食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都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目标,在农产品产出效率相同的情况下,粮食作物的种植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产生的影响更小。

1.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有着正向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之间关系密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质量、数量以及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呈现出了老人、妇女、儿童的“留守群体特征”。一方面,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转移会加强小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理性的农户对更加倾向于选择方便机械化操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部分外出农户选择将土地承包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行为推动了农地流转进程的加快和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应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确和环保。

1.4在农地经营规模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规模化经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地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门槛效应,规模化经营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管理水平,小农户可能面临规模化经营所需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困难,从而造成了规模经营的门槛效应。农地规模较小时,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整体也相对较低,但是需要支付的机械设备成本较高,导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受到限制。在小规模经营下,农户可能面临机械设备成本高昂的挑战,难以承担机械化生产所需的投资,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会限制生产效率的提升,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改善。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农地经营规模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2政策建议

2.1完善农机一体化补贴政策

当前,农村地区的农机一体化补贴政策存在补贴资金分配不均衡、政策执行不到位、农机补贴标准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民购买新型农机设备的积极性不高,这与补贴政策的不完善密切相关。为此,需要帮助农机驾驶员快速掌握农机设备的操作要点,定期开展农机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农机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机通行道路、农机库、维修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机作业畅通无阻。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因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带来的作业延误和损耗;在农机购买补贴政策方面,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为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降低购机门槛、推动农机更新换代。

2.2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充足,减少人力投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粮食生产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经济作物的生产需要依赖高效、精准的机械化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此,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经济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2.3推进农机配套体系建设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机械化发展策略,从而发挥农地规模经营在提升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中的积极作用。例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体系等,均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的目标,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美玲,祝宏辉,尹小君.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44(6):1082-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