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惠民演出下基层的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8
/ 2

乌兰牧骑惠民演出下基层的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

孙东祺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歌剧团(五原县乌兰牧骑)  015100

摘要: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是内蒙古特有的文艺团体,自195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入基层的演出方式,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本文旨在探讨乌兰牧骑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演出模式和路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基层文化建设。

关键词:乌兰牧骑,惠民演出,创新模式,基层文化

引言: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发展。乌兰牧骑作为我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服务群众、传播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乌兰牧骑的演出模式和路径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乌兰牧骑在下基层演出过程中的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基层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乌兰牧骑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一)乌兰牧骑的起源与传统使命

乌兰牧骑,源自1957年内蒙古大草原,原意为“红色的嫩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它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偏远牧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将文艺演出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体现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乌兰牧骑的传统使命是传播党的声音,传递正能量,同时,它也是草原文化的生动载体,保护和传承着蒙古族及周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常常在马背上、帐篷里为牧民们表演自编自导的歌舞、小品,使高雅艺术与民间文化在互动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这种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是乌兰牧骑历经六十多年依然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

(二)乌兰牧骑在基层文化服务中的角色

乌兰牧骑,作为一支源自内蒙古的基层文艺队伍,自195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着为牧区和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初心。其在基层文化服务中的角色独特且重要,不仅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任务,还扮演着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桥梁角色。例如,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经常骑着马、骆驼,穿越草原和戈壁,将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带到最偏远的角落,服务覆盖人群超过千万,这种“红色文化轻骑兵”的精神深受人民敬仰。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乌兰牧骑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他们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演出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增强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惠民演出的现状与挑战

(一)当前惠民演出的实施情况

当前,惠民演出在基层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地区就深受群众喜爱。然而,随着社会变迁,惠民演出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演出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如缺乏多媒体元素、互动性不强等)。此外,资金、人才的短缺也限制了演出的频率和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例如,可以将VR、AR技术融入演出,让观众有更沉浸式的体验。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筹集资金,提升演出的专业性和吸引力。如“草原文化节”就成功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了演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观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与改革需求

传统乌兰牧骑的演出模式在服务基层、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社会变迁,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一方面,演出形式相对单一,往往侧重于传统歌舞,可能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乌兰牧骑的巡回演出依赖于实地走访,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限制较大,效率与覆盖范围有限。因此,改革乌兰牧骑的演出模式,使其更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改革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内容创新,需要将现代艺术元素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创作出既富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二是技术应用,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如直播、VR等,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接触到乌兰牧骑的演出。例如,可以借鉴“云演出”的概念,将现场表演与网络直播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极大地扩大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演出创新

在当前的乌兰牧骑惠民演出中,创新模式的探索越来越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如3D投影、虚拟现实(VR)和直播平台,为传统演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可以将内蒙古的草原风光通过高清投影技术实时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增强演出的沉浸感。此外,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合作,乌兰牧骑的演出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据统计,一次成功的在线直播演出可以吸引数百万观众,极大地扩大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在内容创新方面,可以结合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创作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引导公众参与讨论,提升演出的互动性和社会影响力。例如,借鉴“诗词大会”的模式,举办线上线下的“草原故事分享会”,鼓励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巧妙结合。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喜好和反馈,可以更精准地定制演出内容,提高观众满意度。例如,通过分析平台上的用户行为数据,发现观众对蒙古族民歌和舞蹈的点击率较高,乌兰牧骑可以在后续的演出中增加这些元素,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推送。

(二)内容创新:本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在乌兰牧骑的创新模式探索中,内容创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体现在本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上。乌兰牧骑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草原文化为载体,传递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让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生,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借鉴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等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数字技术相结合,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某次乌兰牧骑的创新演出为例,他们将传统的“那达慕”盛会通过3D投影技术呈现,将草原的宽广、马匹的奔腾等元素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草原之中。同时,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让蒙古族的呼麦与电子音乐交织,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艺术效果,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此外,内容创新还需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将各地的民间故事、习俗融入演出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可以将内蒙古的“敖包相会”故事与现代舞蹈语言融合,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让古老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共鸣,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四、结论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乌兰牧骑的创新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度融合的特征。在未来,乌兰牧骑将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如5G直播、虚拟现实等,将演出送达更广泛的受众,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服务的普惠性。此外,内容创新将是乌兰牧骑保持活力的关键,通过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元素,如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等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文艺作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秀梅.新时代乌兰牧骑舞蹈艺术表演的发展方向[J].戏剧之家,2024,(13):141-143.

[2]张可扬.当代乌兰牧骑主题美术创作思考[J].中国民族美术,2024,(01):106-111.

[3]葛丽英.北疆文化建设背景下乌兰牧骑艺术节的当代价值与创新发展[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4,(0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