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8
/ 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路飞龙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资源配置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在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为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专业人才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行为的学科,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学不仅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工具,更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强调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1 课程思政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必要性

1.1 促进价值观引导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本身就涉及到许多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例如,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关系、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潜在的社会性经济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也是社会现实中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背后的伦理和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只从经济利益出发,忽视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经济行为的社会后果。

1.2 提升综合素质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只有掌握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出符合社会伦理和公众利益的决策。通过在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除此之外,经济学研究的许多问题,如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等,都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密切相关,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战略。

1.3 深化课程教学内涵

经济学课程传统上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模型的讲解,而忽视了与现实社会问题的结合,通过引入思政元素,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战略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和理论演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

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难点

2.1 教学内容的整合难点

经济学课程本身内容复杂、理论性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能系统讲授专业知识,又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是一大难点。具体而言,经济学课程需要大量的理论讲解,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结合具体的现实案例。但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衔接并不总是顺利。此外,经济学涉及广泛的领域,选择哪些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并使其与经济学内容平衡,实施阶段既要确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不被稀释,又要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需要教师在内容选择和时间分配上做出精细的安排。

2.2 教师素质的提升难点

经济学教师大多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但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相对缺乏系统的训练和经验,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和难点。

一方面,有效的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当前,很多高校对教师的思政培训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自如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高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刻,认为其与经济学教学无关或难以操作,导致思政元素的融入流于形式。要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2.3 学生接受度的挑战

思政教育往往被学生视为“政治课”,与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有一定距离。如何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是一个挑战。学生来自不同背景,其价值观和认同感各异。在课程思政中,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时,如何平衡引导与讨论,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

3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教学内容设计的优化

首先,教师需要在教材中系统融入思政元素,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可以通过在编写和选择教材时,有意识地加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和内容。例如,在讨论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时,可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和优势。其次,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和时事热点,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例如,在讲授供需关系时,可以结合当前的房价问题,通过分析市场供需与政策调控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决策背后的社会公平和伦理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教师素质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例如,在讲授政府干预市场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消费者,通过辩论和讨论,深入理解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复杂性。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而言,对于教师应该从价值观素养角度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观点,鼓励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3 学生参与度提高

课堂互动是激发学生参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互动式教学环节,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例如,在讨论收入分配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一组支持市场决定收入分配,另一组支持政府干预,通过辩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公平和正义。

除此之外,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经济学理论并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城市交通拥堵的项目,要求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思考交通政策对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能够促进价值观引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教学内涵,但其实施面临教学内容整合、教师素质提升和学生接受度等挑战。为克服这些难点,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策略。通过系统整合思政元素与经济学理论,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政教育结合,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互动和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输送具备高素质、强责任感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