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全麻手术患者发生阶段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9
/ 2

ICU全麻手术患者发生阶段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策略探讨

仇艳苗米晓慧苏晓光(通讯作者

解放军第984医院重症医学科  河北省石家庄  100094

摘要:目的:探讨 ICU全麻醉病人术后阶段性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本研究以我院自2021年2月-2023年2月住院的18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阶段性高血压的病人为高血压组,无手术期高血压的病人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病人的临床数据进行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 Logsilic回归分析,对 ICU全身麻醉病人术后持续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84例患者术后间歇期高血压35/35,占19.02%,无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术前收缩压、术后 VAS评分、术后 SAS评分以及有无低体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ogistic回归)显示,术后 VAS评分≥3, SAS评分≥50,术后体温过低为持续性高血压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结论:在 ICU进行全身麻醉后,患者出现阶段性高血压的风险较高,术后 VAS评分≥3, SAS评分≥50,术后体温过低为其独立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全身麻醉后的阶段性血压。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全麻手术;阶段性高血压;危险因素;防护策略

全身麻醉后,因全身麻醉效果消失、疼痛、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原因,有些病人会出现术后阶段性血压增高。高血压会导致心律不齐,脑出血,伤口出血,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控制全身麻醉后的血压在合适的范围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 ICU的临床工作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人出现了 I型和 II型高血压。对全身麻醉后的血压进行监控,是 ICU护理的重点。为了让病人能顺利地渡过围手术期,护士们必须对导致术后间歇血压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本文对全身麻醉后阶段性高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21年2月-2023年2月住院的184例病人,年龄39~82岁,平均(58.57±6.83)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81+3.25)kg/m2;手术类型:腹腔镜手术119例开腹手术65例;全麻方式:全凭静脉麻醉98例,吸人麻醉21例,静吸复合麻醉65例。入选标准:①全身麻醉术后;(2) 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排除标准:①术前存在多种高血压;(2)死于24小时以内的病人;(3)临床数据不完全的患者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1)一般数据:年龄,体质指数,是否有糖尿病史,手术前血压等;(2)手术条件:包括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法;(3)疼痛直观仿真评分(VAS):在手术12小时内用 VAS (VAS)来评定疼痛的程度,总分为0~10,得分较高的病人会有更强烈的痛感。(4) 焦虑自评:在手术12小时内用 SAS量表对病人进行评定, SAS共有20道题,每道题都用4级打分,20道题的分数总和乘以1.25,就得到了一个标准分。50-59分是轻度焦虑,60-69分是中度焦虑,70分是重度焦虑。

1.2.2根据《中国高血压预防与治疗指南》(2018版),患者术前无高血压,手术后24小时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按手术前后有无分期高血压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 SPSS20.0,计数资料用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量资料以 n (%)表示,用 t检验进行比较;应用多元 Logistic回归模型,对 ICU全身麻醉后阶段性高血压发病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对184例全身麻醉病人进行全身麻醉,其中35例符合术后阶段性高血压诊断,占19.02%。

2.2ICU全麻术后发生阶段性高血压的单因素分析

在年龄、术前收缩压评分、术后 SAS评分以及体温过低的情况下,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 BMI、是否有糖尿病、手术类型和麻醉方法的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ICU全麻术后发生阶段性高血压的单因素分析[n(%)/(xs)

项目

非高血压组(n=149)

高血压组(n=35)

统计值

P值

年龄(岁)

58.05±6.70

60.77±7.03

2.141

0.034

BMI(kg/m2)

23.79±3.14

23.90±3.42

0.183

0.855

糖尿病

11(7.38)

3(8.57)

0.057

0.811

138(92.62)

32(91.43)

术前SBP(mmHg)

<120

14(9.40)

4(11.43)

8.594

0.014

120-130

108(72.48)

17(18.57)

>130

27(18.12)

14(40.00)

手术类型

腹腔镜手术

92(61.74)

27(77.14)

2.941

0.086

开腹手术

57(38.26)

8(22.86)

麻醉方式

全凭静脉麻醉

76(51.01)

22(62.86)

2.163

0.339

吸入麻醉

19(12.75)

2(5.71)

静吸复合麻醉

54(36.24)

11(31.43)

术后VAS评分(分)

119(79.87)

20(57.14)

7.921

0.005

≥3

30(20.13)

15(42.86)

术后SAS评分(分)

<50

132(88.59)

16(45.71)

33.109

<0.001

≥50

17(11.41)

19(54.29)

术后低温

10(6.71)

12(34.29)

20.471

<0.001

139(93.29)

23(65.71)

2.3ICU全麻术后发生阶段性高血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 ICU内全身麻醉后有无阶段性高血压为因变量,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别的指标(年龄、术前 SBP、术后 VAS评分、术后 SAS评分、体温)纳入二分类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对分类变量进行赋值,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术后 VAS评分>3, SAS评分>50,术后体温过低为持续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见表2、表3。

表2相关二分类变量的赋值

影响因素

变量名称

赋值

术前SBP

XI

<120=1,120~130=2,>130=3

术后VAS评分

X2

≥3分=1,<3分=0

术后SAS评分

X3

≥50分=1,<50分=0

低温

X4

是=1,否=0

表3ICU全麻术后发生阶段性高血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

β值

SE

Waldx2

OR(95%CI)

P值

术后VAS评分

0.574

0.196

8.577

1.775(1.209-2.607)

0.004

术后SAS评分

1.078

0.392

7.563

2.939(1.363-6.336)

0.006

低温

0.880

0.343

6.582

2.411(1.231-4.722)

0.011

3讨论

全身麻醉后,高血压会引起心律失常和伤口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对病人的术后恢复不利。结论:在 ICU进行全身麻醉后,对其发病风险进行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手术后 VAS评分大于3为术后阶段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子。在35例术后阶段性高血压病人中, VAS评分≥3者占42.86%,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20.13%)。有研究显示,痛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的重要因素,能通过刺激儿茶酚胺的释放,从而导致高血压1.81.病人会出现烦躁不安、大汗、呻吟、心跳加快等症状。对这类病人,护士要注意倾听病人的抱怨,掌握病人的疼痛部位和性质,并对其进行评定。对于疼痛比较轻微的病人,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等方法,尽量让病人保持一个舒服的睡姿,这样才能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本组病人经以上方法治疗后,5~40分钟血压降至正常。

结果表明:手术后 SAS分数>50为阶段性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其中35例出现持续期高血压的病人,术后 SAS>50分者占54.29%,出现轻度或中度焦虑。研究显示,情绪低落是高血压发病的诱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有关。所以,对轻微或以上的焦虑病人,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工作,仔细倾听病人的个人诉说,耐心地回答病人关于疾病的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保持病人的情绪稳定。

此外,我们还发现,手术后体温过低是阶段性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结果:35例术后间歇期高血压病人中,术后体温过低者占34.29%。一方面,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术野的暴露,手术过程中的冲洗,都会使病人在手术后出现寒战,皮肤发白等体温过低的症状。低体温可以刺激下丘脑,使其产生热和交感神经兴奋,使周围的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为防止术后体温过低,可加强手术中的保暖;另外,病人转到 ICU后,要调整好房间的温度,减少暴露,对瑟瑟发抖的病人要加床,做好术后的保暖工作。

综上所述,在 ICU中,全身麻醉后出现阶段性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术后 VAS评分≥3, SAS评分>50,术后体温过低是导致患者出现阶段性高血压的独立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宁新民,刘宪慧.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509-510.

[2]吴建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J].医药前沿,2012(26):381-382.

[3]吴梓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血压调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