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财政专项拨款项目管理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9
/ 3

公立医院财政专项拨款项目管理的研究

张祺敏 张博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随着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的不断加大,财政拨款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执行效率和效果,不利于医院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从医院财政拨款项目管理现状展开研究,总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措施,旨在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能。

【关键词】公立医院 项目管理 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专项资金是更好地保障医疗资源供给,促进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医院的重要载体,通常用于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先进技术应用、援助活动补贴等。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对拨款项目重点监控和追踪问效也成为政府工作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科学、信息化水平不健全均会阻碍医院健康发展的步伐。因此,完善财政拨款项目管理,采取合理有效手段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财政拨款资金特点

  1. 专项资金拨款来源广分类多

专项资金拨款主体包括中央、省级、市级和非同级财政四个层级。资金类型包括医院基础建设资金、大型设备采买补助资金、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资金、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患者医疗补助资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人才培养补助资金、考评激励资金等等。由于专项资金拨款的数量和类型众多,为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

  1. 专项资金拨款主管部门多

每一笔专项资金拨款都有对应的职能管理科室,不同资金所属的职能科室不同,其中包括医疗能力提升、学科发展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多个部门。由于管理部门众多,涉及人员广泛,一定程度上存在专项资金使用中的沟通不畅等问题,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造成困难。

  1. 专项资金拨款政策导向性强

专项资金的拨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政策的倾向性,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满意度以及医学研究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例如给医院拨付的支持临床重点专科项  目项目建设的资金,旨在希望医院聚焦部分发病率高且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打破原有的诊疗模式和学科间壁垒,进一步夯实基础专科的能力基础,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更好服务于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使用管理现状

  1. 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部分医院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缺乏完整规范、普遍适用、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或管理办法,这就容易导致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细化程度不足,支取随意性较大,难以实现“专款专用,”的管理目标。不论是项目主管部门或是资金使用人员,对项目资金的知晓使用情况、把控分析程度均不够深入,大大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医院非同级拨款的大致流程如下:由医院项目执行部门申请,经过非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立项、拨款。拨款至医院后,由项目执行部门向经费主管部门申请,在院内完成立项和上账后执行项目。由此可看出项目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项目管理信息整合度不高。资产管理部门、招标采供部门、基建部门等相关部门对项目信息缺乏整体了解,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业务科室的管理也仅限于内部使用范围内容,部门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差,增加项目推动难度。另外,医院基本建设信息、政府采购等信息未与项目实现联动管理,项目相关信息碎片化,信息的不同步使得归口管理科室在审核项目执行情况合理性时难度较高。

  1. 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进度缓慢

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具备一定的时效性,特别是对于政府转移支付。多数要求在下拨之日起两年至三年内使用,结余部分需上缴财政。但有些项目的拨款数额大,但支出却很少,执行率偏低;有些项目前期支出很少,临近项目完结时突击大量报销;甚至一些项目在完结考核阶段仍未被使用。

  1.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统一的标准以及缺乏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由于专项资金类型众多,在使用和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一致的标准,此外,财务人员工作更多是审核单据的合规与合法性,难以参与到业务活动中真实了解业务发生的全过程,无法动态化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现阶段对项目的监管更多地也是依靠上级拨付部门的检查,财务部门在推动项目执行和评价项目绩效方面更多的停留在资金使用率的计算,而非从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进行评价,缺乏一套全面的绩效考评体系,也就无法找到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的原因,无法为之后项目实施改进提供借鉴意义。

三、问题分析

  1. 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时间滞后

一方面,财政资金拨付流程复杂,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式拨付,从中央、省级、地市级、中央医院和基层医院,一层一层下拨。而涉及到的部门众多,审批流程不同,向下拨付花费的时间较长。有些项目直到完结可能资金拨付都未到位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配备无法同步,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完结时剩余的大量资金又会被财政收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单位申报和开展的积极性,项目质量也难以保证。

  1. 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缺乏精细化

财政专项资金一般要求按照项目的实际需要编制预算,根据项目的申报和整体计划拨付资金,避免资金使用浪费。而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未能对预算编制引起足够重视加之专业性能力不足,导致项目的预算编制不合理,影响项目实施。此外,项目预算申报前期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等环节,也未能考虑医院和多学科的实际发展,使得预算申报缺乏切实的依据,沦为了“走过场”。预算的不精细、不准确会大大影响项目的实施和绩效评价,资金可能会被滥用,如报销时大型设备采买率过高,而忽视了人员培训经费的占比。此外,当有关部门进行绩效评价时,也无法监控和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1. 财政拨款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实践中发现,资金的滥用和效率低下和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息息相关。制度不完善有以下原因:首先,缺乏明确的权责界定。项目归口管理部门、项目经费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如果责任不明确会导致遇事各个部门推诿扯皮、项目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其次,缺少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缺少监控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就无法及时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纠偏。

四、解决措施

(一)加强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1. 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

制度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当将项目负责人、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进行打通和整合,建立起一个全方位闭环精细化管理的模式:项目负责人作为承担项目完成工作和资金使用的主体,对项目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负责;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在对上级拨款文件充分知悉理解后,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方案和编制初步项目预算,并持续关注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财务部门需充当“桥梁”的角色,及时和项目负责人及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汇总和审核初步的项目预算,对超标准和不符合报销要求的单据进行处理,将资金的使用执行情况按主管部门要求定期上报反馈。通过明确职责能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使资金管理制度有了落地的支撑。

  1. 建立项目拨款资金管理制度

在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后,按照管理要求,分析和探索各专项资金的共同点,制定一套相对完整合规、易于操作执行的医院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申报要求、基本原则、决策方式、备案流程、使用程序、审批过程、考核标准等,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专款专用”,进行项目的专账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需要建立有关台账,专项资金使用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也需要通过台账推动项目执行和掌握资金流向,破除信息传递不对称,使三方都能及时了解项目情况。同时,针对执行速度慢、效果差的项目建立专项管理机制,进行不定期追踪,有疑难问题及时和决策层沟通,使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细化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管理

  1.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编制高质量完成,后期执行才能有依据和保障。预算编制前要做到从上到下全员参与,层层把关,对重大关键事项多部门协调沟通,尽早规划、申报和下达。此外,预算编制质量离不开编制人员的能力,医院要注重培养编制人员的能力,不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保证预算合规合理完成。

  1. 落实预算“刚性”管理

列入预算管理的项目,首先需要建立台账确保专款专用以及明确资金使用计划、执行进度和完成期限;其次在没有出现重大变化或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不得随意对预算进行追加,保证预算“刚性”;最后,随时记录预算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对结余较多的项目进行分析,以便于来年编制预算时做出调整。

(三)提高专项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

  1. 报销系统信息化

信息化系统的普及可以提高资金管理的精确度和可控性。目前,很多医院还采用原始的手工记账方式,可能造成数据登记错误超支报销、信息延迟或者不同步等。医院可以考虑将预算管理系统逻辑运用在财政专项资金线上报销系统中,在系统内实现资金上账、网上审批报销、余额调取与结转、数据共享等一系列电子化流程。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材料费、差旅费、劳务费等,只有在预算内的资金才能申请报销,这样可以控制资金使用的比重和使用范围,也能最大程度避免记账错误造成的余额超支。

  1. 绩效评价信息化

对项目绩效评价不能局限于单一化,应从多项指标定性和定量考察项目,比如评价临床重点专科项目里人才培养实施效果,不仅须从经费支出执行率角度考量,还需要兼顾经费支出后的效果,如科研贡献成果、患者服务满意度、临床实践效果等等。此时就需要信息化系统支持进行综合测算评价,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让指标在系统内部联动起来,可以更好的保证指标设置合理性,也能让评价结果更准确。

(四)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1. 保持绩效运行监控

为了防止预算执行“前紧后松”,大量资金堆积在项目结束阶段未使用,项目主管部门需要利用信息化系统,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和财务部、资金使用部门进行沟通纠正,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1.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

不同类型的项目绩效评价目标有所不同,医院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全面设置项目整体绩效目标。绩效目标除了衡量经济效益外还需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在项目预算编制阶段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建立和审核,同步下达预算与绩效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财政专项拨款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本文通过分析管理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从制度建设、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其中更多的是转变思维,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建立内部协同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紧密协作,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价值最大化,从而推动医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玲.公立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现代医院管理,2019(4) : 81-83.

[2]吴强.公立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与审计,2020(12):75-77.

[3]苏琳.公立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商讯,2021(23):155-157.

[4]雒萌.公立医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财会学习,2023(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