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为主治疗痉挛性斜颈 1 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9
/ 1

针刺为主治疗痉挛性斜颈 1 例

孔令忠

亳州市人民医院   康复科二病区(针灸)

痉挛性斜颈( spasmodic torticolis ST) 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部肌群自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头部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笔者在临床中用针灸治愈痉挛性斜颈1 例。现报道如下。

病案举例 白某,女性,55 岁,主因“颈背部疼痛伴颈部不自主转动半年”,患者于 2022 年5月6日由门诊以“痹证”收入院,患者自诉: 半年前长时间低头在田间劳作后,全身酸痛,卧床,后突发高烧,高烧退后即出现颈部左歪,不由自主的持续性点头并向左侧抽搐,洗衣服及其他手部活动时明显,进食困难,甚至饮水呛咳,无头晕、头痛、意识障碍,无二便失禁及四肢抽搐,到当地医院行颈部MRI检查示: 颈椎曲度变直,C4-6椎间盘突出,经治疗( 具体不详) 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治疗,入院时,患者症见: 头颈左歪,不由自主的持续性点头并向左侧抽搐,伴进食困难,甚至饮水呛咳,舌淡,苔白腻。入院诊断: 中医: 痉病( 气滞血瘀型);西医: 痉挛性斜颈。入院后予以口服血府逐瘀胶囊、骨筋丸治疗,针灸取穴: 主穴: 劳宫( 双) 、涌泉( 双) 、人中、颈项排刺;配穴: 后溪( 双) 、太溪( 双) 、足三里( 双) 、百会、印堂、风池,人中穴向上斜刺,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额头微出汗为度;劳宫、涌泉直刺0.5寸,采用提插泻法,诸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嘱患者平时带颈托以固定颈椎,睡觉时用两个沙袋放在颈椎两侧以保持颈椎中立位。每日针灸1次,7 天为1疗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头部向左侧摆动力量减弱,不用手扶即可保持中立位,进食较前顺畅,饮水无呛咳,但自觉颈后部牵扯力量较大,不自主点头,并诉百会穴及耳周胆经穴有明显麻木及紧张感,按压此处后颈部肌肉痉挛消失。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穴位,主穴: 百会、完骨、人中、风池( 双) 、华佗夹脊穴,配穴: 后顶、强间、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太溪( 双) 。刺法: 百会透刺后顶,脑户向两侧平刺,每日针灸1次,7 天为1疗程,经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不自主点头动作明显减轻,不用手固定,头部可保持2分钟稳定,2分钟后间断出现点头动作。继续巩固 2 个疗程后,患者颈部肌肉痉挛消失,完全恢复,回访1月,未再复发。

按 头颈部正常姿势及活动是由诸多肌肉协调和拮抗完成的,ST 就是由某些肌肉异常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和活动,可以根据临床表现、颈部肌肉的附着点、肌纤维走向、肌电图变化、颈部肌肉CT像,确认各型ST主要责任肌及次要责任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根治的手术方法。

中医称痉挛性斜颈为“点头风、摇头风”等,属于“痉证、风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主因营卫失调,颈部失养,外邪侵袭,阻滞经络,造成经筋急迫所致。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痉叙论》明确痉病的病位在筋,病机是筋无所营,从经络角度来讲,颈部分布有多条经脉及其对应的经筋,与本病有密切联系的经脉有: 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督脉、阳跷脉和阳维脉。临证时,应依据病变不同部位,经筋结聚的位置,辨证选取不同经脉的经穴或经筋针刺。百会穴属督脉,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有醒神开窍、安神定志、通达阴阳脉络、祛风止痛的作用。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具有开心窍、醒神明、镇静安神、解痉通脉之功。针刺劳宫、涌泉不仅开窍醒神、清心泻火,配合太溪亦可调理少阴,平抑缓急,使水火相济。诸穴配合,神调窍醒,共奏荣筋舒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