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1
/ 3

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谢好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843000

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气候变化等因素给小麦生产带来了挑战,尤其是旱灾对小麦种植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提高小麦的耐旱抗逆性,许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了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引言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小麦进行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干旱频发,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可以有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将探讨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前景。

1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特点

1.1遗传改良

遗传改良是通过选择和育种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品种或材料,通过人为干预遗传变异并辅以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以达到改进植物遗传特性的目的。通过广泛的品种资源调查和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发现与小麦耐旱抗逆相关的关键基因,为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选取表现出较强耐旱抗逆性状的自然突变体、野生种或优良品种作为杂交亲本,为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利用不同优势亲本的优良特性进行杂交,培育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杂交组合,如耐旱抗逆的小麦新品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协助遗传改良工作,快速鉴定和筛选目标基因,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通过多代连续选择,逐步累积有利基因,提高整体群体的耐旱抗逆性状。

1.2生理调控

生理调控是指通过调节植物的生理过程和代谢反应,以提高植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利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激素信号传导路径,如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调控小麦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其抗旱逆境的能力。调控小麦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维持水分的平衡状态,减轻干旱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增强小麦植株抗氧化系统的活性,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提高抗旱能力。调控小麦植株中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如LEA蛋白、DREB基因家族等,增强其抗旱抗逆能力。优化小麦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在逆境条件下维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营养供应。

1.3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指通过合理的灌溉制度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使用,提高灌溉效果。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灌溉系统,如滴灌、喷灌和遥感监测技术,精准调控灌溉水量和频次,减少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结合土壤保墒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适应干旱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降低灌溉水量,优化生长环境。采取科学合理的灌水管理措施,包括合理施肥、覆膜保墒、轮作休耕等,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通过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蓄水量和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水分流失,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小麦对干旱的抵抗力。倡导循环利用雨水和灰水等生态灌溉技术,减少对有限淡水资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灌溉。

2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现状

2.1品种改良

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中的品种改良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品种改良旨在育种出更具抗旱性和适应性的小麦品种,以应对干旱等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选择出具有较强耐旱性状的优良基因型,然后通过杂交育种、选择育种等方式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向小麦中导入具有抗旱相关基因,以增强小麦对干旱的抵抗力。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快速、精准地筛选具有目标抗旱基因的植株,加快育种进程。通过优良品种的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效应培育出具有强大抗旱性的新品种。

2.2管理措施

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应对旱灾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方式能够帮助小麦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营养水平和抗病能力,从而增强其抵抗干旱等逆境的能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等土壤管理措施,有助于提升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减轻小麦受旱的影响。通过种植绿肥或采用覆盖作物等方式,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性。及时预防和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抗旱能力。通过构建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田生态平衡,提高小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3生长调节剂的利用

生长调节剂在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小麦增强对干旱等逆境的适应能力。赤霉素是一种植物生长素,可以促进小麦茎秆和叶片的生长,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和抗旱性。脱落酸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可以减轻干旱引起的氧化应激,保护细胞膜阻止水分流失。CTK是一种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小麦的根系生长,增加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吲哚丁酸是一种植物生长素,可以促进小麦的侧根生长,增加根系分支,提高小麦抗旱性。含有微量元素如锌、硼等的多元素肥料可以维持小麦的正常生长,增强抗旱性。

2.4科学的灌溉技术

科学的灌溉技术在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小麦对干旱的抵抗能力。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能够直接将水滴送到植物根系处,减少水分浪费,提供适量的水分给小麦,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发育。局部根区灌溉是在小麦植株根系周围设置灌溉器,直接向根系供水,避免了整体地面湿润导致水分蒸发的问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收集雨水或灌溉排水,将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如移动式喷灌系统或旋转喷头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调整灌溉位置和时间,提供适量的水分。地下滴灌系统将水送到地下,减少水分蒸发损失,减轻土壤表层的蒸发压力,有利于维持土壤湿度和小麦根系的吸水。科学的灌溉技术能够帮助小麦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小麦抗旱性,促进小麦生长发育,确保产量和品质稳定提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技术,并合理管理灌溉水量和频率,是保证小麦生长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3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应用策略

3.1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是提高小麦耐旱抗逆性的重要策略。可以结合品种改良、管理措施、生长调节剂利用和科学的灌溉技术等多种技术来有效提高小麦对干旱的抵抗力。品种改良可通过选育具有较强耐旱性状的小麦品种,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小麦对干旱的抵抗力。管理措施包括改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合理施肥、植被覆盖等,以减轻小麦受旱的影响。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脱落酸等可以帮助提高小麦对干旱的适应能力。科学的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局部根区灌溉、雨水收集利用等,有助于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

3.2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栽培措施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小麦的播种时间,使其尽量避开干旱期,或者利用雨季来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耐旱品种,或者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进行局部育种,培育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根据土壤类型和降水情况,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无机化肥,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旱能力。根据降水情况调整灌溉量和频率,在干旱季节加强补充灌溉,而在雨季则及时减少灌溉水量,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针对当地土壤的类型和水分保持能力,合理选择土壤管理措施,如覆盖保护、土壤改良等,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制定符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密植、疏苗、避让连作等,以提高小麦对干旱的抵御能力。

3.3定期监测和评估

定期监测和评估小麦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因素对于调整栽培措施、提高小麦耐旱抗逆性非常重要。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果穗形态等,判断植株生长是否正常。监测土壤水分含量,了解土壤湿度状况,及时调整灌溉量和频率,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定期检查小麦田间是否有病虫害发生,及时发现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收集当地的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温度、湿度等信息,分析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如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可以反映小麦受旱程度,帮助判断其抗旱能力。

3.4学习和推广成功经验

及时跟踪国内外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院所举办的相关研讨会、培训班等,获取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指导。参观当地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示范基地,学习他们在耐旱抗逆栽培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其他农民或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分享种植经验、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提高耐旱抗逆栽培技术水平。将学到的新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田间实践,并不断进行验证和调整,总结出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耐旱抗逆栽培技术。

3.5加强科研与实践结合

加强科研与实践结合是推动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发展的关键策略。加大对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研究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团队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建设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实验示范基地,用于验证科研成果的实际效果,并向农民进行示范推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栽培技术,并通过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等渠道向广大农民推广应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建立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相关数据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4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未来研究方向

4.1基因改良与分子育种

基因改良与分子育种是提高小麦耐旱抗逆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基因改良和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具有更强耐旱抗逆性的小麦品种,促进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中耐旱抗逆相关基因进行定位和克隆,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向小麦导入耐旱抗逆相关基因,如LEA蛋白、脱水素合成酶等,增强其抗旱能力。运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关键抗旱基因进行精准编辑,实现基因组的定点改造,提高小麦对干旱的适应性。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加速育种过程,筛选出具有优良抗旱性状的小麦材料,提高选育效率。

4.2生理机制研究

生理机制研究是提高小麦耐旱抗逆性的关键一步。通过深入了解小麦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可以为开发抗旱栽培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吸收、传导和利用机制,包括根系形态结构、渗透调节、水分运输等。探讨小麦叶片气孔对干旱的响应机制,研究植物激素在气孔运动中的作用及其调控途径。研究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呼吸作用和分子机制,了解干旱条件下相关的生化代谢变化。研究干旱条件下细胞膜的透性变化以及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调节,探索细胞膜稳定性的维持机制。

4.3土壤改良与水分管理

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如秸秆、腐熟堆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持水性和肥力,提高土壤对干旱的抵抗力。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矿质肥料,如氮、磷、钾等,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强其抗旱能力。使用土壤改良剂,如石灰、磷矿粉、腐殖酸等,调整土壤pH值,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增强土壤对干旱的适应性。在播种后采取覆盖保护措施,如覆盖稻草、塑料薄膜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降低小麦受旱程度。使用科学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准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确保小麦在干旱季节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调整耕作措施,采用保墒耕作、间作套种等方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通过土壤改良与水分管理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小麦的水分供应和吸收能力,提高小麦对干旱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从而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和稳定产量。

结束语

通过对小麦耐旱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也可以为解决干旱灾害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做出贡献。希望未来在小麦种植领域的科研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突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仪.小麦耐旱性基因型差异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浙江大学,2023.

[2]林瑞泽.小麦耐旱生理特征及小分子RNATaMIR5200抵御渗透胁迫功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2.

[3]赵良金,董昀,王士坤,等.耐旱小麦新麦39的选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1,(01):266-268.

[4]李宝红.耐旱小麦新品种阳光18节水减肥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06):255-257.

[5]王成超,卞小伟.耐旱节水小麦新品种阳光18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9,37(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