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项目活动:橘子的秘密——“趣·探·野”背景下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1
/ 2

COI项目活动:橘子的秘密——“趣·探·野”背景下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周君怡

杭州市东城第四幼儿园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一、项目活动背景

幼儿园果园里的橘子树上结满了橘子。在一次饭后散步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那满树的橘子,都聚在一起讨论起来,孩子们对食堂后面绿绿的果子感到十分好奇,“老师,这是什么?”“绿绿的能吃吗?”“我说这是橘子。“老师,橘子不是黄色的嘛,我在幼儿园里吃过。”“对呀,橘子是金色的,软软的。”《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本次活动聚焦“橘子”,在探索“橘子”中感受秋天的丰收,通过对“橘子”的深入了解,萌发幼儿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不断的探究互动、调查讨论、实验操作等过程中,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项目框架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三、项目实施

(一)驱动性问题

“橘子长在哪里”这个问题,多数幼儿会将该问题理解为“哪里有橘子”,且幼儿在这点上的已有经验相对较为丰富,比如幼儿园里树上看到的、去水果超市有见过、农场果园里也有橘子树等。但对于橘子的生长过程,剥橘子的方法等并不了解。于是在活动之前,教师先对幼儿的已知经验、未知经验、想知经验进行了梳理。我们将孩子们的问题进行摘录和分析,提炼出孩子们的驱动性问题为:绿绿的也是橘子吗?

(二)项目实施过程

循环一:绿绿的也是橘子吗?

循环目标:

1. 初步探究“绿橘子”和“黄橘子”的相同与不同。

2. 发现树枝上的“绿橘子”,知道绿色果实也是橘子。

具体过程:

1. 猜测验证,扩充已知经验

首先孩子们对幼儿园果林里发现的绿色果实进行了采摘。并进行大胆的猜测:这也可能不是橘子。为了验证孩子们的猜想,我们引导孩子们进行对比实验。

基于孩子们的经验与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参与设计了对比实验,通过对绿色果实和成熟的黄色橘子进行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等方法进行对比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首先孩子们对幼儿园果林里的橘子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并确认绿色的也是橘子。

2.梳理归纳重组经验。

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梳理归纳,整理出以下内容:

通过整理发现,绿色的橘子和黄色的橘子,虽然颜色、形状、大小、味道都不一样,但是组成的方式相同,都有橘皮、橘络、橘肉三个部分。并且孩子们猜测了结果,绿色的橘子只是没成熟,成熟了之后应该和黄色的橘子是一样的。

循环一结语:

幼儿活动中通过猜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论证结果的科学探究,对幼儿园橘子进行了探究实验,自主发现了关于橘子的很多秘密,同时也提出了他们新的猜想:绿色的橘子是没有成熟的橘子,这个猜测的提出,引发了对幼儿经验的进一步补充,对橘子生长过程的探究,同时这也引发了我们新一循环探究的开始。

循环二:绿色的橘子没成熟

循环目标:

1. 通过追踪观察记录的方式,了解橘子生长的过程。

2. 乐意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并能坚持每日观察。

具体过程:

1.日常观察,记录变化。

在孩子们认为绿色橘子是没成熟的橘子后,我们基于幼儿的经验,利用每天的饭后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并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了橘子每天的变化,并将照片呈现在班级环境中。

2.渴求结果拓展探究方法。

孩子们对“绿橘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绿橘子”也更加关注,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绿色的橘子在一天一天变大,也在一点一点变黄。可是橘子变黄的过程实在是太慢了,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绿色橘子是怎么变黄的整个过程。于是提出了问题:我们怎么才能更快的看见橘子变黄?

提出问题后,老师告诉他们,橘子不可能一下子变黄,因为大自然是最公平的,橘子只有每天不断的吸收影响,才能一点一点变成甜甜的样子。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结果的方式。

于是孩子们拓展了探究的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查询资料等方式,幼儿选择自主收集相关信息。在经过询问爸爸妈妈和互联网资料查询等不同的方法后,孩子们终于看到了完整的关于橘子生长变化的过程。

循环二结语:

通过围绕“绿橘子的生长过程”展开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了解到绿色果实确实是没成熟的橘子,能够一点一点逐渐成熟,变成黄色的橘子。同时也感受到橘子成熟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是每天一变化的,这个结论是简单的,但对幼儿来说却是经验的提升,运用多种方式观察探究,挖掘出了“绿色果实”的真实身份——橘子。

循环三:吃橘子小妙招

循环目标:

1. 实践体验发现手剥橘子的小妙招。

2. 探究更多,更容易剥橘子的方法与技巧。

具体过程:

1. 讨论分析,梳理实践方法。

经过幼儿对于绿橘子和黄橘子的探究,幼儿对橘子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午后点心也非常乐意吃橘子。可是渐渐的发现,孩子们对于剥橘子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用最直接啃,有的需要老师帮忙,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剥橘子妙招发收集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幼儿对自己日常使用的剥橘子方法进行了收集与统计,并讨论商讨以下方式进行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直接用手剥用牙咬一口子用剪刀剪开用牙签戳一个洞洞。

2.多途径实践分享经验。

(1)手剥橘子

孩子们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向老师请教,怎么才能更好的用手剥橘子?

老师引导说,最软的的地方一定是最好下手的,于是孩子们关于手剥橘子,展开了探索,孩子们通过不断的按压,终于找到了橘子最柔软的位置——肚子。并得出结论:手剥橘子,要从最柔软的肚子开始,这里不仅剥的快,还不会伤害到橘子肉。

(2)用牙齿剥橘子

孩子们尝试用牙齿咬一个小口子,然后剥橘子,方法非常简单,所有孩子都能做到,但是体验不好孩子们提出了很多缺点,例如:味道不好吃,汁水到处流,手会变黄等。

孩子们讨论很久,最后得出结论:虽然这个方法剥橘子很简单,但是缺点太多。

(3)用牙签剥橘子

孩子们用牙签进行剥橘子尝试,发现牙签和用牙齿咬一样会出现橘子被破坏的情况,于是想要放弃。这时候老师提供了一个关于用牙签剥橘子的方法,孩子们再次进行了尝试,发现原来是牙签扎的太深了,如果浅一点,就很容易剥橘子,经过多次练习,还能剥出一朵花。

于是孩子们的出结论:牙签能够快速剥橘子,并且剥出橘子花。

3. 推翻结论,竞赛论证。

就当教师以为这个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有孩子提出了质疑:老师,我妈妈可以用手直接剥出橘子花,不需要牙签也可以。

基于孩子发出的质疑,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剥橘子的比赛。但是很显然,孩子们剥橘子的技巧还不够熟练。于是孩子们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练习。最后在孩子们能够剥出橘子花后这场比赛,开始了。

循环三结语:

从对“绿橘子”产生好奇开始,带如今剥橘子的体验,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趣,也感受到了竞赛竞技带来的欢乐,这也促使着孩子们在活动中拥有了更积极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项目反思

活动中通过“猜测—验证”的环节,层层递进地引导幼儿对“橘子生长”这一概念认知和理解,从而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思辨能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能力、需要,始终以生活化、游戏化的精神为引领,采取有效策略促进生成。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引导式对话作为铺垫,同时辅以与幼儿真实体验,以求更好地推动整个项目的进展。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探究和学习,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加深孩子对已有认知和新认知之间的联结。幼儿在项目活动开展的的过程中学会猜测、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论证,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