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1
/ 2

城市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肖再强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  430014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尤其是在城市设计领域。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体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破坏和丧失的危险。因此,如何在城市设计中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目前存量规划的重要议题。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提出更新策略,对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信息进行数据化管理,延续街区历史脉络、格局,辅以功能定位及业态引导,保持、延续街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提升街区自身“造血”功能,秉持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理念,指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述

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反映历史风貌、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城市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历史文化街区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现存困境

2.1 街区历史信息模糊不全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或历史文献,保护修缮工作难以找到有效的指导和依据。在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内,只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重点挂牌建筑拥有较为准确的信息,其他的建筑信息难以把握,不易形成整体且有效的保护修缮措施。

2.2 街区空间脉络及格局遭到破坏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过程中,过度关注街区片面的保护与活化,忽略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街巷的联系。在街区保护与活化过程中,容易忽略该街区传统生活方式,关注街区的物质层面而忽略精神层面,导致街区底蕴过于单调片面。

2.3 街区内部功能业态单一

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未对入驻业态进行有效分类和引导,且未设置入驻门槛,导致街区业态混乱、低端。大多数街区出现业态千篇一律、地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3城市设计视角下的保护再生策略

3.1数据化管理历史文化街区信息

采用数字建设方法进行环境数据采集,是一种高科技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和系统地获取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环境信息。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也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使用斜影测量的三维建模方式,我们可以构建出高度逼真的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环境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周边环境内的建筑、水系、地形地貌、植被、交通等特征和结构,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有了更为科学的依据。通过“一图统览”的方式,我们可以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视角,让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的状况。对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进行精细化扫描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扫描利用了科学和先进的测量技术,如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可以获取历史建筑的“云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建筑的几何数据信息及空间位置信息,能够完整地记录街区各个时期的风貌。这样的数据积累,为后期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对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和业态引导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因此,对于这些街区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我们精心规划和审慎操作。首先,我们需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实体价值空间、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进行详细的功能定位。这包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保护等级、开放程度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以确保街区的有序发展和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同时,街区的业态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清晰、业态低端化、地域特色弱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街区的整体形象,也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对街区的业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划,使其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和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不仅仅是商业活动的集合,更是街区文化内涵的体现。单调且缺乏地域特色的业态与街区的历史风貌及文化内涵不符,无法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手工艺品销售、特色餐饮等业态,来丰富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生态,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地方文化的平台。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挖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和节庆,来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使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和发展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让历史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共同谱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3.3保持、延续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核,赋予了这些街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实际上,街区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许多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作为街区文化承载的“显性”空间,如历史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还可以作为街区文化的“隐性”空间,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街区的氛围之中。例如,街区中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传承和发扬,为街区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方法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不仅需要对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保护,还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街区内的居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工作,使他们在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自豪感和归属感。

3.4完善街区资金筹措机制,增强“造血”功能

为了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资金筹集机制,增强街区的自我维持和发展能力,克服资金瓶颈的制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资金筹集体系。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承担起财政投入的责任。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这些资金可以用于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维护公共设施、支持文化活动等。其次,我们可以优化相关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捐资。例如,可以为捐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或者为捐资个人提供荣誉证书和纪念品等。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特别是那些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人员和机构。这些个人和机构往往对历史文化街区有深厚的情感和兴趣,他们可能会更愿意为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结语

在城市设计视角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既要尊重历史、保护遗产,又要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在规划与管理、修复与保护、更新与活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柴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周干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3]贾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