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若干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1
/ 2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若干建议

刘敏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青莲小学

243100

摘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创设情境 渗透思想 实践 改革

引  言

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是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可以先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情境引入,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让学生选择图中的一个事物,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找出与它同样运动方式的事物。学生自己去体验,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愉悦。

2.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数据分析和整理一课”时,有这样的例题: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选哪种合适?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选择大家都喜欢的颜色比较好”,这时教师引导:怎么才知道那种颜色喜欢的人比较多呢?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调查,教师在适时引导学生订好调查计划,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注意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活动,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3.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在班级评出创意奖。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为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景出发,即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好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如在认识平均分时,可以这样处理,小明一家到老师家做客,老师买来六个苹果打算分给他们吃,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分配呢?学生交流,合作,讨论分配方案,得出不同方案,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法中,哪种分法更公平,并说一说这种分法的特点,通过从“形”到“数”等多方面的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3.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惟有这样,才能将数学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自身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2、蒋艳菊、 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 光明日报出版,  2009年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