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中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1
/ 2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中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的效果分析

姜慧

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诊断中不同检验项目的价值。方法:以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样本,另纳入30例体检正常者,归为实践组、比照组,均在2021年5月-2024年5月入选,比较血常规指标,分析生化指标。结果:淋巴细胞比例以及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测定后在实践组高于比照组,白细胞计数以及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测定后在实践组低于比照组,P<0.05。ALB、A/G测定后在实践组低于比照组,TBIL、TBA、ALT测定后在实践组高于比照组,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生后会直接改变血常规指标,也会影响到生化指标,两者结合科提升肝炎诊断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生化检验;诊断效果;血常规

病毒性肝炎顾名思义为肝炎病毒造成,性接触、血制品接触等均为常见传播途径,感染肝炎病毒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肝功能损伤。肝炎早期较隐匿,向重症炎症发展后有肝区疼痛、黄疸、纳差等表现,也有患者会出现肝硬化等问题,生存质量极差[1]。提高早期检出率是控制肝炎发展的前提,血常规普及率高,能对血细胞数量、形态等实施清楚的鉴别,侧面反映出肝脏的造血能力。生化检验涉及的项目较多,与肝炎相关的有胆红素、蛋白、酶类指标等,能展示出肝脏代谢、解毒能力等,可为病毒性肝炎做出精准判断[2]。故而,研究对2021年5月-2024年5月入选的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30例体检正常者实施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样本,另纳入30例体检正常者,归为实践组、比照组,均在2021年5月-2024年5月入选。实践组:体质量跨度41-78kg,均数(59.63±3.45)kg;18例男,12例女;年龄跨度23-69岁,均数(46.55±4.73)岁。比照组:体质量跨度40-79kg,均数(60.16±3.72)kg;17例男,13例女;年龄跨度22-70岁,均数(47.10±4.92)岁。两组之间,P>0.05。

纳入标准:①实践组均明确为病毒性肝炎,比照组体检结果均明确为正常;②同意研究;③对血液检验均配合;④短期内未使用对血液代谢有影响的药物;⑤委员会监督研究。

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病变者;②凝血机制异常者;③重度器质性病变者。

1.2方法

入院后均需执行血常规、生化项目的检测,提前将检查项目告知肝炎患者,督促其在检验前合理进食、睡眠,检验当日造成禁止饮食饮水,对肘静脉实施全面消毒,获取的血液量为5mL,标本向离心机内送入,此时的转速为3000r/min,该参数下的离心时间为10min,与之相关的除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外,还涉及到各患者的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同时测定出生化检验项目,有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等,还涉及到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最后计算出A/G即可。

1.3观察指标

(1)血常规指标。

(2)生化检验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8.0中,以t检验各生化指标数据,以X²检验性别等数据,前者作为计量资料以()表示,后者作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若有差异,要求P<0.05。

2.结果

2.1血常规指标

淋巴细胞比例以及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测定后在实践组高于比照组,白细胞计数以及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测定后在实践组低于比照组,P<0.05。

表1血常规指标

组别(n=30)

淋巴细胞比例(%)

白细胞计数(×109/L)

血小板计数(×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

实践组

38.95±4.12

5.51±0.83

101.23±9.67

62.53±5.10

比照组

28.75±2.05

7.08±0.71

168.44±8.81

69.31±5.54

t

12.1403

8.8730

28.1409

4.931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生化指标

ALB、A/G测定后在实践组低于比照组,TBIL、TBA、ALT测定后在实践组高于比照组,P<0.05。

表2生化指标

组别(n=30)

ALB(g/L)

TBIL(μmol/L)

TBA

ALT(U/L)

A/G

实践组

40.15±2.03

24.93±3.65

60.31±8.95

111.84±21.45

0.98±0.21

比照组

46.92±2.78

15.11±6.23

5.33±1.02

31.99±6.81

1.69±0.18

t

10.7722

7.4491

33.4303

19.4337

14.060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病毒性肝炎造成的生理损伤严重,有多数患者会向终末期肝病发展,死亡率高。肝炎早期阶段可经各措施控制炎症发展,对防范肝硬化等有较好作用,而肝炎早期表现较隐匿,如何提高早期检出率很关键。临床对肝炎有较多诊断方案,其中血液检验有便捷性高的特点,仅需在空腹时为肝炎患者采集标本即可,通过该检验能明确血液中各种细胞的代谢状态,判断肝脏损伤程度,也能通过生化指标了解到患者的肝脏合成功能、代谢功能等,可对肝脏功能做出全面评估,最终对病毒性肝炎做出准确诊断

[3]

本研究中,淋巴细胞比例以及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测定后在实践组高于比照组,白细胞计数以及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测定后在实践组低于比照组,P<0.05。即病毒性肝炎发生后会引起血常规的异常变化。中性粒细胞在各类白细胞中较为丰富,对衰老红细胞、病原菌均有吞噬作用,各类肝炎病毒入侵后会引起炎症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吞噬机制,但肝炎病毒能力较强,即使消耗较多细胞也存在病毒消灭不彻底的情况,此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处于较低状态[4]。淋巴细胞在人体代谢中占据重要地位,肝炎病毒入侵后会引发炎症,此时人体抗原反应中淋巴细胞会发挥参与机制,增加淋巴细胞活化率,即会降低淋巴细胞占比。该病会使患者DNA数值处于异常增殖的状态,骨髓造血能力受到影响,也会使患者向肝硬化发展,肝脏无法维持较强合成能力,均会使白细胞处于降低状态。病毒性肝炎发生后,较多患者会伴随门静脉高压问题,此问题会形成压力逆向传导,增加自身脾脏位置的血细胞数量,较强吞噬功能下会使血小板计数不断下降[5]

本研究中,ALB、A/G测定后在实践组低于比照组,TBIL、TBA、ALT测定后在实践组高于比照组,P<0.05。即病毒性肝炎发生后会引起生化指标的改变。白蛋白对维持人体胶体渗透压有较好作用,而该物质多通过肝脏合成,24h内能合成10-12g的蛋白质,对维系营养有关键价值,当病毒性肝炎发生后则无法合成足够的蛋白质,存在较为明显的补偿机制受损问题,白蛋白处于较低水平[6]。胆红素代谢依靠肝脏实施,该物质结合、摄取、排泄等过程较为特殊,各个过程中若存在障碍会造成胆红素的异常升高。临床结合胆红素特点将其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前一项胆红素不会结合葡萄醛酸,后一项胆红素不会与水相结合,一般情况下肝脏会自主完成胆红素的处理,经胆道途径将代谢废物向体外排出,但当病毒性肝炎发生后患者的代谢能力会迅速下降,无法充分排出胆红素,即存在胆红素淤积的情况,导致TBIL不断升高[7]。ALT为常见肝脏代谢酶,此物质作用于蛋白质氨基酸后能加快其转化速度,肝脏细胞浆为此类物质的主要储存位置,当肝炎病毒入侵后会改变自身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此时ALT的通过能力会增强,向血液循环中不断渗出,即会造成ALT升高的情况。综合完成生化检验,能了解到合成、代谢功能,便于为病毒性肝炎做出诊断。

综上,血常规与生化检验均为重要项目,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

参考文献:

[1] 季奥,杨秋兰,黄钱珍. 血常规检查联合血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系统医学,2023,8(13):66-69.

[2] 刘庆,梅玉峰,熊钻,等. 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23):79-81.

[3] 谢伟波. 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效果[J]. 智慧健康,2022,8(8):11-13.

[4] 李霞,王斌. 病毒性肝炎诊断中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的意义分析[J]. 婚育与健康,2022,28(14):146-148.

[5] 陈冬玲,黎青梅,何国华,等. 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意义[J]. 系统医学,2021,6(18):49-51.

[6] 王德生.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2):50-52.

[7] 耿芹.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