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情景育人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4
/ 3

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情景育人的实践研究

富磊  刘畅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700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8GJJG658)的阶段成果

摘要: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程思政建设,艺术高校本身具有有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意识培养,提升课程思政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想政治育人功能,切实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课程思政  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1] 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培养主要是由艺术类高校来完成,艺术类高校结合自身所具有的课程思政建设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凝练专业中蕴涵的思政教育元素使之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是艺术类高校培养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应有之义。

一、艺术类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普遍个性突出,思想活跃,文化基础薄弱,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类的基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生却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的投入度远远高于基础理论会积极主动的加强专业课的学习训练。艺术类高校中的绘画、书法、艺术设计、影视等专业的课程,与公共基础理论不同的是专业课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性很强易于用艺术作品表达红色文化、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等价值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学生在创造实践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就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中润物细无声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同时,艺术类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追求存在着共鸣,并且在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会耐心指导学生,相较于其他教师,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关系融洽,相处时间较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威望要比其他课程的教师高,具有沟通交流顺畅的良好基础,且这种基础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以上特性造就了课程思政建设在艺术类高校所具有的良好基础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在艺术类高校有效推进实施。

二、艺术类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履行立德树人各项基本任务的重大政策措施现已成为各专业和思政教学同向并行的桥梁与纽带也是高校形成大思政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但是,艺术类高校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进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层面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在课程思政工作建设过程中部分艺术类院校思想层面上对课程思政工作缺乏关注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体系和制度不够完善顶层设计与规划不足,,未能从战略高度把课程思政工作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未能形成适应学校实际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体制、有效组织机构良好的运行考核和激励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不完善,导致课程思政无法真正落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主题在教师课程思政艺术类高校建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和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入,认为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互不相干的两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务,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将其对立起来,未能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专业课中同样蕴含着思想育人功能,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内在联系,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专业育人功能缺失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素养与改革参与度普遍不高

专业课教师在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理论素养、内容认识、知识储备与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因其岗前培训和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科研能力、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导致其课程思政教学素养方面略显单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不明确,在教学内容、教案设计、课程设计等方面生硬的加入思政资源,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兀和生硬,使得课程思政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这就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广泛阅读资料进行学习,同时研究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有效融入课程中,就需要搜集大量的素材,查找相关案例,这些会造成专业课教师的工作量的额外增加。教师职称评聘越来越注重科研成果,而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没有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师更加注重科研工作,而不愿将过多精力放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界定运用不足

思政元素怎样合理加入到专业课程中,要做好问题分析,针对专业课的属性与特征深度挖掘属于本专业课程的思政文化特色。目前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进程中还面临着思政元素挖掘不全面不充分、思政元素特色不鲜明、思政元素运用不科学等问题,在思政元素挖掘运用中存在趋同模仿现象,同时存在着简单生硬的将思政内容纳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运用中存在生搬硬套,与课程思政内容的结合度也不高。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进行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并没有在学科特点、课程特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特色。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较难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质量的有力障,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做出教学行为调整的重要手段,而真实的教学效果评价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依赖于教学效果评价,评价难度相较于专业课有所增加在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往往以学生打分、教师自评、领导考核等方式为主。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对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量化考核,但由于考评结果大多是基于相关主题进行主观性评价而得出的,因而受到个人认知影响很大,容易产生带有偏见、片面色彩的评价结果。[2]目前艺术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效果评价中,思想政治因素没有融入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师思想政治教学能力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存在着重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重单一评价、忽视多元评价重专业教学评价、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重教师评价、忽视学生评价重教学内容评价、忽视教学方法评价等问题。

三、艺术类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注重顶层设计,制定激励政策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构建统一的思政教育目标,利用专业课教学方案的载体功能,将教学目标细分不同课程,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精细化管理,全面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和课程体系。艺术类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需对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将艺术家精神与工匠精神作为艺术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将德艺双馨作为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用人民艺术家、工艺大师的崇高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3]另外,在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中国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观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学,给予一定学时学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

将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绩效列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范畴明确激励机制,将教师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的成效作为对教绩效评估、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主要内容以增强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教改经费支持。

(二)注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科思政知识水平等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教学改革与发展。艺术类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由此出现的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专业教学的融合度不深,艺术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认识浅显,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的情况。[4]因此艺术类高校应通过专项培训、座谈交流方式,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政策解读,使其领会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和精神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意识,并进一步内化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价值,明确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核心责任形成对专业思政教育能力与价值观。同时,对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政理论教育训练、引导的师德师风培养,并聘请思政教育工作有关方面的教育名师、社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素养培训、教学实验示范等通过举办教学思政艺术展览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会、集体教学研讨会,将成功案例、经验和体会进行共享,使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明确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

(三)做好课程设计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基础,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灵魂,不同课程之间既具有共性的目标导向又存在着个体的差别。思政元素不能强行植入要想实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师应结合专业的性质和课程的特点学习和领会新时代背景下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热点问题、掌握新知识新理念,因课而异、突出思政重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合到课程中。进而明确课程目标设置始终围绕着思想政治主线,明确主线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规划和课程标准中的指导方向在此基础上以当前教育任务和思政主线为结果开展反向研究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重构课堂思政教育内容深度发掘和提升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教育内容,并建立涵盖典型历史、人文事件、反面教材、错误教训、警示案例等的情境式

思想政治资源库辅以富有时代性与魅力的思政教育事件研究、热点新闻、纪录片相关领域专家的视频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形成高品质、高效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四)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合作机制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课教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需同向同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教师之间相互理解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可采取类似国家所开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研修班和周末理论大讲堂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为主,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艺术类高校还应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合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提升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科研能力。通过两者共同交流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的协同共享专业课教师要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取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和教师的授课技巧,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适当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有利于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参与到专业课的课堂中,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融入相关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五)构建科学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估标准

建立健全科学多元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和督导检查制度,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原有专业课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主要围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程度、结课作业的水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指标设定,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指标,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形成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效果评估标准。同时,构建高校各教学单位有关课程思政的评估体系,形成学校,教务、科研、二级学院、教研室等全方位的评估指标,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基础上,设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督导评价,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实际和自身优势深度发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各项保障机制,做好思政教育的课程研究创新课程思政情景育人模式和途径,实现专业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雯.快综艺时代下的'慢'文化——从《朗读者》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J].硅谷,2017,003(006):38-39.

2]张笑笑.“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03.2021.03.010.

3]陈晟.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现实诉求、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7):54-58.

4]吴保华.新时代艺术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1,19(04):112-116.

5]张迎迎.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20,No.652(Z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