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郑媛媛

乌鲁木齐市第49中学

摘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深挖科学思维的内涵和要素,从科学教学、科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入手,在循序渐进之中,逐步实现小学生综合的科学思维的养成。但该项工作的落实并非易事,小学科学教师想要将之高效达成,则可以以兴趣为引导、以活动为辅助、以延展探索进阶、以实践演练收尾,并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实现小学生发散性、逻辑性、拓展性以及实践性的科学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教师;教学方法;小学生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它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有效增长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将聚焦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简要分析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小学生综合的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以供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一、兴趣为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兴趣”是小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第一推动力量,是否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心态、状态以及效率、质量。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就可以以“兴趣为先”,通过问题的巧妙提出来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散性的科学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学“用浮的材料造船”这一课程时,可以先展示多种帆船的图片,并让小学生们思考“这些‘船’为什么形状各异,但都可以浮在海面上?”该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尽数集中到科学课堂上,还可以让他们在问题的思索中,增长课前预习效果。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展示的素材,讲解“船”浮于海面的原理,以此提高小学生们的理解程度;紧接着,教师则要抛出新的问题,比如,让小学生尝试扮演“帆船设计师”,结合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通过绘画的方式,自主绘制一幅能够“浮”在海面上的新型轮船。在具体示例关联角度的问题设计中,小学生不仅对课程知识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其头脑思维也逐渐发散,进而便提速了科学思维的养成。

二、活动为主,设置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小学生理性分析、判断、思考、推理事物现象、事物本质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师想要让每一名小学生都可以具备该项思维能力,则可以巧设课堂实验活动,让小学生们在实验模拟中,逐步客观、理性的逻辑思维。

例如,教师完成“用浮的材料造船”这一课程“教”的工作后,可以分两步走来设计课堂实验活动。第一步走,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们以同桌、前后桌为单位,组成两人、四人的互动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合力绘制一幅更为严谨的船体结构图,其中需要包括船底、船舱、龙骨、夹板、桅杆、船帆等;第二步走,教师则需要为各个小组提供一些硬卡纸、剪刀、防水胶等道具,让他们结合设计图,亲手制作一艘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小型帆船。待各个小组完成制作后,教师还可以在讲台上放置一个较大的水盆,让各个小组依次将帆船放置其中,由此检验各个小组所制作的小船的质量。在绘制蓝图、制作小船的环节中,小学生需要同时考虑很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逻辑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动手实操的技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三、延展进阶,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所谓“拓展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小学生跳出常规,拓展探索既定知识以外内容的思维能力。为了使每一名小学生都可以具备该项思维,科学教师则可以对课程知识做出适度的延展,让小学生们在课外拓展赏析中,逐步掌握拓展学习的思维与技能。

例如,教师完成“用浮的材料造船”这一课程的授课后,可以布置“拓展探索”的作业。作业阶段一,小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调查、收集与“船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海面上”有关的信息;作业阶段二,小学生需要对找到的课外信息做出有效的梳理,对其中内容做出细化提炼;作业阶段三,教师则可以利用第二天上课前的时间,鼓励格外小学生站上讲台,让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将自己处理好的课外资料,分享给班级中的其他小伙伴。进而,在更具自主性的课外拓展中,切实丰富了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切实促进了小学生拓展性科学思维的养成。

四、实践收尾,通过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顾名思义,即,小学生动手实操时的思维能力。小学科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实践性”的科学思维,则可以设计更为完整的实践实操框架,让小学生们在更具挑战性的演练中,切实掌握实践相关的思维与技能。

例如,教师完成“用浮、沉的材料造船”这两节课的教学工作后,可以再度聚焦“实践”角度,让小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使用家中现有的材料,制作两艘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以及能够悬浮于水中且不会沉底的小船。此外,教师也可以与小学生的家长联动,让小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制作一艘可以通过调整重量,改变浮沉状态的小船。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的家长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带领小学生前往与“船”有关的社会场馆,或前往图书馆,让小学生浏览更多与“船”相关的课外书籍,让他们在更具全面性与专业性的拓展学习中,了解更多教材课本之中并未提及的优质知识;而后,再结合拓展学习所得,制作一个更具质感的帆船模型。进而,在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科学学习与实践中,切实增长了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见识、见地,切实实现了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科学实践思维的养成。

总而言之,“科学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十分重要。小学科学教师依托四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既优化了小学生科学学习、练习的体验,又提速了小学生综合的科学思维的培养,进而,推动了小学科学高效思维养成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帝平.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 2023(16):81-83.

[2]周殊梅.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10):181.

[3]王一成.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2(5):73-74.

[4]顾月明.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