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思政课的文本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1

一堂思政课的文本解读

任文玉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勿忘国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选编的课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这两个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在深切感受这段屈辱历史的同时,明白做为中国人一定要牢记国耻。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奋发自强的奋斗精神和报国之志。那怎样在课堂上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呢?对此,我对文本做了如下的解读:

一、紧扣课题

课题中的“国耻”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耻辱,由此引发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耻辱?这耻辱耻到了何种程度?课题中的“勿忘”就是不能忘记,由此也引发出这样的问题:面对国家、民族遭受的这样的耻辱,做为中国人,我们做到的仅仅是不能忘记吗?我们在牢记国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做?“勿忘”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二、创设问题

在由课题生发出的问题引领下,我确定了本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触摸国耻之耻。

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学习过程,刻骨铭心地感受国耻之耻究竟有多耻!刻骨铭心地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巨大灾难!当学生借助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这两个抓手,充分感受到了国耻之耻究竟有多耻以后,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会出现——中华民族做为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为什么能遭受如此巨大的耻辱?由此,我确定了本课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探寻国耻之源。

让学生借助资料性课程资源,回溯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找国耻之耻的根源性问题在哪里?

资料: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悠悠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闭关锁国、不图自强,导致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任人宰割。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败的大清王朝,但随之中华大地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落后就要挨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远远强大于中国的日本企图征服中国,于是他们悍然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种种滔天罪行。

在对这段资料的解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国耻之耻的根源就在于落后——经济上落后,科技上落后,军事上落后······这种种落后才导致了一系列悲剧在中华大地上的上演: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如许之多的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任人宰割;日本侵略者才能漂洋过海,将战火燃烧到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才能以灭绝人性的手段践踏我们的土地,屠杀我们的人民,掠夺我们的财产;才能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当学生借助历史的脉络真正触摸到了这个根源性的问题以后,他们就会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辱这个历史的铁律!当他们彻底明白了这个历史的铁律以后,一个叩击他们心灵的问题又会随之产生:中华少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难道我们仅仅只是牢记国耻吗?我们在牢记国耻的同时,还需要怎么做?由此,我确定了本课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思考国耻之路。

带着探寻到的国耻之源的根源性答案,再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勿忘”的最本质含义是什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中华少年儿童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在中华大地上再一次上演?至此,本课要教什么的问题就清晰明朗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触摸国耻之耻——探寻国耻之源——思考国耻之路。整堂课上,这三个问题就像三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又像三个撬动全文学习、打通学生生命关节的关键性支点,引领着学生一步步拾级而上,直至融入到教材的情境之中,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之中,最终在这样的融入中去扣问心灵,思考人生!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对于我们的教学,特别是思政课教学而言,要想让教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奔放、生命拔节的精神殿堂,要想让我们的教学活起来、大起来、厚起来,有效解读文本,在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上进行开掘与解读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张力的教学话题,是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通道。有了这个通道,我们就能撬动课堂、撬动教学,进而撬开学生生命成长的那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