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3

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朱卫士

新沂市中医医院221400

[摘要]目的:探究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于2020年03月-2024年05月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情况、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情况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效率为78%,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升,社会功能评分则较于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74%,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促进尽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周围性面瘫;面部神经功能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中医称为口僻,是面部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1],具有较高发病率。此症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下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口眼歪斜现象[2],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选取我院于2020年03月-2024年05月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探究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选取于2020年03月-202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7例,女13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2.10±10.67)岁,病程1.5-6d,平均病程(4.22±1.87)d;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1.33±10.24)岁,病程1.2-7d,平均病程(4.30±1.20)d,根据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温针灸治疗,具体如下。

观察组:选择足部、手部的阳明经腧穴作为主穴,少阳经腧穴为辅穴,选取穴位为风池、四白、颊车、翳风、牵正、水沟、承浆、迎香、攒竹、头维、率谷、廉泉、下关、地仓、太阳、阳白、颧髎、迎香、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后溪及外关穴,每次选择5个面部穴位,2个手足部穴位,交替施针[3],使用0.3mm×50mm针灸针,长度为1.5cm的分段艾条[4],发病7d内面部穴位采取轻刺激,手足部穴位重刺激,留针时间0.5h,并将艾条置于针柄施灸,每穴2壮/次,1次/d,7次/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每疗程治疗结束后休息1d再进行下一疗程。

对照组:选择足部、手部的阳明经腧穴作为主穴,少阳经腧穴为辅穴,选取穴位为风池、四白、颊车、翳风、牵正、水沟、承浆、迎香、攒竹、头维、率谷、廉泉、下关、地仓、太阳、阳白、颧髎、迎香、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后溪及外关穴,每次选择5个面部穴位,2个手足部穴位,交替施针。使用0.3mm×50mm针灸针,发病7d内面部穴位采取轻刺激,手足部穴位重刺激,留针时间0.5h,1次/d,7次/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效,每疗程中间停针1d。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情况、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情况及治疗满意度。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标准,判定标准为若患者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即为治愈;若患者治疗后面部静止时双侧对称,面部运动时,前额运动良好,眼部轻微用力可实现完全闭合,口角存在轻微不对称,即为显效;若患者治疗后面部双侧仍出现较明显不对称,但对外形无严重损害,即为有效;若患者治疗后仍面肌瘫痪明显,且面部双侧不对称情况较为明显,眼睑无法完全闭合,严重影响外形,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恢复效果越理想。根据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进行评估。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其中包括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个标准,评价标准为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8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效率为78%,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27(54.00)

9(18.00)

12(24.00)

2(4.00)

48(96.00)

对照组

50

18(36.00)

7(14.00)

14(28.00)

11(22.00)

39(78.00)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3.32±0.35

8.96±0.27

对照组

50

3.31±0.34

6.33±0.21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升,社会功能评分则较于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0

14.54±2.11

24.91±1.51

8.55±1.26

7.20±1.21

对照组

50

14.61±2.10

19.97±1.28

8.60±1.19

7.81±1.21

2.4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74%,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50

32(64.00)

15(30.00)

3(6.00)

47(94.00)

对照组

50

25(50.00)

12(24.00)

13(26.00)

37(74.00)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因风寒侵袭或病毒感染造成的局部神经血管水肿痉挛所致,临床多以抗炎、消肿、降低神经变性及神经损伤修复为主要治疗原则。中医学认为,面瘫属于“口僻”[5],多由卫外不固、过度劳累、脉络空虚、正气受损引起,加之风寒侵袭,面部神经受损,气血瘀滞致使面部经络失调[6],最终发为周围性面瘫,对患者外形美观度造成严重影响。若未及时接受有效对症治疗,不仅会使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还会造成其严重心理压力及负性情绪。为此,尽早治疗对恢复患者面部功能,改善其外形美观度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表明,温针灸可通过艾条燃烧传递热能,从而增强对穴位的刺激[7],达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病程。除此之外,还可促进面部神经血液循环,扩张面部细小血管,改善机体局部缺血、水肿及炎性反应[8],恢复面部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效率为78%,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面部神经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提升,社会功能评分则较于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74%,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迅速消退,缩短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副作用少,治疗费用低廉,患者接受度高。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显著,可迅速吸收炎性渗出物,改善面部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治疗安全性确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Pharmacopuncture for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The Journal of Korean Medicine,2015,36(2).

[2]Erat Tugba,An Isa. A rare complication of varicella: Acut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2022,21(10).

[3]汪玉婷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09):1581-1582.

[4]罗权,曾嘉涛.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0):110-111.DOI:10.16040/j.cnki.cn15-1101.2020.10.066.

[5]喻昭.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名医,2020(05):60.

[6]潘传慧.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06):103+105.

[7]胡峰.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0):68.DOI:10.16281/j.cnki.jocml.2019.80.060.

[8]鲍小翠.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9(0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