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吐鲁番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吐鲁番为例

康玲玉

身份证号:654201198704021626

摘要:吐鲁番的一切历史文化成就,都源于它作为丝绸之路门户重镇的地位,与吐鲁番连通天山南北、大漠东西的各条古代交通路线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吐鲁番占据独特的区位优势、悠久历史发展的条件,以及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吐鲁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性与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如今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关键词:吐鲁番  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规划

引言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是历史进程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让人们认识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对一个城市历史的发展影响,让文化传承中更有活力,凸显名城的特色,近而能够合理地对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利用和保护,构建能够协调的历史城区传统生活和现代化城市重要的融合“桥梁”,实现对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1、编制背景

吐鲁番悠久的历史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遗存,突出的民族特色,2007年,吐鲁番获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新疆唯一一处地级市文化名城,是承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历史城区地域文化特色及珍贵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融合丝绸之路文化长廊上的多元性、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单元,落实“文化润疆”国家战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认同,响应“旅游兴疆”的发展要求,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贯彻落实新时代、新要求,深化价值研究,建立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段全展示的吐鲁番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系,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

2、吐鲁番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丝路枢纽、西域门户

在吐鲁番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历经了汉唐千年、回鹘千年和近现代的民族共建三个阶段。因其所处的地理位十分重要,自汉代经历了与匈奴等草原游牧政权的反复争夺,中原王朝开始正式管辖吐鲁番地区,并从礼制习俗、统治体制、手工艺等各个方面,将中原文化传承至此,地方统治者也逐步认同并吸纳中原文化。

文明交汇、多元统一

吐鲁番位于新疆天山东部的山间盆地,东邻哈密盆地、东南接敦煌地区、西达伊犁河流域、西南连通焉者盆地,自古便是沟通天山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进入西域的重要门户。

3、吐鲁番城市特色分析

(1)大漠绿洲,西域极端气候环境下人与自然共生的绿洲代表

在整个西域的干旱环境下,吐鲁番同时是温度的高地和降水的洼地,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吐鲁番成为西域极端气候中的极端,由此孕育的绿洲城市成为在西域极端气候环境下人和自然共生的绿洲代表。

(2)水利智慧,中国古代干旱地区理水用水的典范

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吐鲁番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水用水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干早地区理水用水的典范。北部博格达山上的冰川雪原的融水流向下游冲洪积扇片区迅速下渗形成地下水库,到达火焰山时,地下水资源受到阻隔和抬升,形成该区域的主要水源补给。

(3)坎儿并水利系统与传统葡萄种植构成复合绿洲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坎儿井水利系统与传统葡萄种植构成复合绿洲文化景观特色鲜明,与历史上哈密、焉者、天山北麓等其他传统葡萄种植区对比,是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延续至今的葡萄种植区。

4、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吐鲁番历史文化街区有回城、苏公塔和葡萄沟三处历史文化街区。

苏公塔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安城南侧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安乐古城遗址、苏公塔、广安城故城编遗址和民国时期的自来水供水站等。先筑苏公塔、后筑广安城,苏公塔历史文化街区是两片联系的传统商贸生活区。街区形态依托吐鲁番老城的变迁而演化。街区周边居民以传统民族文化为纽带自然生长为团状聚落。是吐番地区关厢地带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

回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全疆保存较好的其有完整城池格局,且风貌、街巷格局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清代所建回城的格局清晰可辨,城垣虽已不存,但北门巷、葡园南路、东风巷、水花阔恰在原城垣位置上建成。城内依托新城路、老街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区和四大清真寺也保留、延续至今。东、西、北三个城门位置清晰可辨,城内传统街巷格局基本保留。

葡萄沟历史文化街区一直延续着“聚落一葡萄田一山水”的千年格局,承载着吐鲁番农耕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是西域极端气候环境下人与自然共生的绿洲代表。街区内坎儿井至今沿用,体现出水利设施与农业种植构成的天然葡萄文化景观,映射出古代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为后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葡萄沟历经世代王朝更替,传统文化风貌依然延续着街巷、民居、井渠、葡萄田这种独有的传统生活景象,展现了民族历史记忆和情怀,民俗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促进文化多样性有了重要意义。

5、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保护中的重点,加快普查历史建筑的挂牌与公布,建立市域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保护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严格执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制度,原址保护,修缮建筑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低限度干预历史建筑的价值特征和可识别性,在整治时要注意保护和尊重原有历史环境。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历史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来,加强宣传文物价值与重要性,普及市民对历史文物价值正确的认识,提高居民素质,签订保护责任书,明确保护承担的责任,不得破坏文物建筑及保护单位。

不得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外观等建筑风貌。鼓励保护责任人利用历史文物建筑开展一些对外展示利用。

6、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利用

(1)完善城市配套服务设施

以吐鲁番历史城区作为服务中心,结合文旅产业发展,设立游客综合接待服务中心,在城市各片区设立片区级游客服务设施接待点,提升展示服务设施配套水平,设立规范,统一保护、展示、及历史文化名城宣传语,提升铁路、机场、公路、古道沿线的自然景观风貌,合理建设观景设施节点,满足游客旅游、休闲、研学等需求,发挥吐鲁番交通与公共设施服务的联动,更好的服务游客。

(2)历史城区展示利用

依托历史城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遗产分布,从轴线、环线、游径路线。片区主题、旅游景点、历史街区等元素全面展示,回城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苏公塔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历史城区内的老城展示轴,复原城墙,优化沿线景观空间与绿道,设计适合历史城区的道路断面,增强历史城区、历史街区的可识别性,开放部分街区院落空间,展示历史遗迹,采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复原,让游客体现历史城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3)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

多年以来,吐鲁番坚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模式,努力推动“文农旅”深度融合,积极举办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客商座谈会、联谊会、开墩节、桑葚节、葡萄采摘季、联合电视台拍摄品牌节目等活动。将吐鲁番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相结合,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使吐鲁番走向多元化的文旅发展道路,增强吸引力,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吐鲁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需要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上版规划、评估报告中,综合分析名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分析名城的历史发展沿革,真正的挖掘名城内部所存在的历史价值。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吐鲁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特色规划的体现、区域绿洲特色、传统建筑风貌体现、宗教文化的传承等。以此,达到更好的文化名城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宁.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临夏市为例[J].陶瓷,1002—2872(2022)11—0188—03.

[2]王昭娜,郭芳华.基于“整体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以银川市为例[J].魅力中国,2017(1):151.

[3]陈建.文化导向的历史文化城市“积极保护”规划研究———以襄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