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8
/ 2

儿科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黄鹏瑛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  广西省 南宁市  53002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方法:选取2022.02-2024.02本院儿科接诊的58例患儿,均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并展开原因分析。结果:58例患儿中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皮肤反应21例(36.21%)、腹泻17例(29.31%)、呕吐16例(27.59%)、肝功能损伤4例(6.90%);具体原因为药量超标26例(44.83%)、配伍不合理17例(29.3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5例(25.86%)。结论:积极对儿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深入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从而促进儿科用药安全性的提升。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

在大部分儿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对患儿的症状表现与不适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由于儿科患者的相对特殊性,其年龄尚幼,肾脏等器官尚未发育完善,且对大部分药物均相对敏感,加之代谢功能及速度均的限制,因此患儿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高,不仅可能对疾病治疗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患儿的免疫等功能造成破坏,甚至威胁其生命[1]。有研究以儿童为调查对象,探究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结果显示,该指标可达12.9%;同时在不良反应致死人群中,儿童的占比高达30%[2]。由此也对儿科临床用药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临床应当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予以高度重视,积极进行不良反应统计、原因分析与措施制定,保障儿科患儿用药安全性。本次选取我院58例患儿,对其不良反应及用药经过进行回顾,分析具体原因及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22.02-2024.02,选取期间本院儿科接诊的58例患儿,所有患儿均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并展开原因分析。对所有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患儿男/女例数之比为30(51.72%)/28(48.28%),年龄6m-10y、中位值(5.23±0.87)岁。

1.2方法

对58例患儿的病历资料予以汇总,回顾所有患儿的用药治疗经过,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并针对具体原因展开分析。

1.3观察指标

①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②不良反应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专业的软件SPSS23.0处理,采用t值或x2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58例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汇总58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对药物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总结如下,具体见表1:

表1 58例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类型(n/%)

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占比

皮肤反应(皮疹、荨麻疹)

21(36.21%)

腹泻

17(29.31%)

呕吐

16(27.59%)

肝功能损伤

4(6.90%)

2.2 58例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原因

回顾所有患儿的用药治疗经过,针对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开展分析,总结如下,具体见表2:

表2 58例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原因(n/%)

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占比

药物使用剂量超标

26(44.83%)

抗菌药使用不合理

17(29.31%)

药物配伍不合理

15(25.86%)

3.结论

本次对58例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经过进行回顾,发现58例患儿中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皮肤反应21例(36.21%)、腹泻17例(29.31%)、呕吐16例(27.59%)、肝功能损伤4例(6.90%);具体原因为药量超标26例(44.83%)、配伍不合理17例(29.3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5例(25.86%)。

对此展开进一步分析,由于患儿年龄及身体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采取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当始终保持严谨态度,力求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

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首先应当以明确患儿病理为前提,再据此合理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类型,且不同抗菌药物在药理性质及不良反应方面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且若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不良反应风险也可能随之增加[3]。基于此,临床医师应当充分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特性,明确其各自的不良风反应类型,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在用药前,医务人员应当针对患儿过敏史进行详细询问,同时为其实施对应的生化检验,结合检验结果与家长主诉,确保药物选择的适宜性。针对药量超标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患儿家长医疗相关认知有限,一味地追求康复速度,存在用药依从性不良的情况,选择自行将患儿药量加大,不仅可能无法提升康复效果,甚至增加不良反应风险[4]。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家长开展用药安全的强化宣教,反复强调自行调整药量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确保其理解、配合。此外,针对药物配伍不合理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当前部分医护人员药物配伍相关专业知识有待提升,因此应当要求此类医护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与培训,并且配合严格的监督与责任机制,加强对药物配伍的监督与管理[5]

综上所述,儿科临床应当加强对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并且深入剖析其中的具体原因,提出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保障临床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将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为患儿用药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汉阳. 2016年—2021年尤溪县101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临床情况分析 [J]. 抗感染药学, 2023, 20 (03): 250-253. DOI:10.13493/j.issn.1672-7878.2023.03-007.

[2]黄坚候,宋智艳,黄晓威,等. 182例小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防控策略 [J]. 海峡药学, 2022, 34 (07): 136-138.

[3]张忠刚,王洪,孙敬. 儿科住院患者与抗生素相关的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医学信息, 2021, 34 (20): 108-111.

[4]陈芳,俞英丹,曹秋来. 儿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与管理措施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 (11): 130-131. 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21.11.054.

[5]朱淑平.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儿科用药合理性分析 [J]. 海峡药学, 2021, 33 (03): 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