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护理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护理效果探讨

张永君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护理效果。方法:从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抽选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接受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护理,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护理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生率非常高,属于常见慢性病的一种,这类疾病大多病程比较长,因此针对这类疾病,除了及时进行治疗之外,还需要积极的做好护理干预[1]。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属于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将其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可以利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的优势来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患者的护理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护理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0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2例,女性患者例数为18例,患者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年龄(68.78±1.32)岁。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0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3例,女性患者例数为17例,患者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56岁,平均年龄(68.73±1.3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多学科协作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营养师、药剂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同时明确小组中各个成员的分工和责任,落实责任到人。(2)患者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全面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肺功能测试、影像学检查等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然后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来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在制定护理计划时,需要确定具体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同时结合多学科模式要求,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呼吸训练、营养支持、运动康复、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方案。(3)落实护理。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技巧训练,如深呼吸、咳嗽等,同时营养师需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护理人员还需要实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负面心理比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心理咨询师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针对负面心理比较轻的患者,护理人员则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多安抚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处理,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MVV、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MVV、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x±s)

组别

例数

MVV(%)

FEV1(%)

FVC(L)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40

54.44±5.34

70.98±6.77

51.88±6.33

64.32±7.11

1.43±0.33

2.53±0.56

对照组

40

54.78±5.55

67.21±5.88

51.93±6.41

60.11±6.98

1.46±0.35

1.97±0.51

t

-

0.279

2.659

0.035

2.672

0.394

4.676

P

-

0.781

0.010

0.972

0.009

0.694

0.000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受限和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2]。针对这类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是指由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个体化的护理服务[3]。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的应用可以通过呼吸治疗师的专业指导,患者可以学习正确的呼吸技巧和康复训练方法,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有助于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同时物理治疗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增强患者的体力和耐力,进一步改善肺功能

[4]

    本次研究选择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护理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MVV、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明显更高,表明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护理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患者恢复效果好,该研究结果与陈玉兰[5]在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护理效果的影响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采取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护理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晴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康复护理干预的运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4):64-67.

[2]陈丽媛,贺艳.多方位呼吸功能改善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24,45(05):1213-1216.

[3]王聪,张冠男,汪丹,等.运动干预对轻中度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4,25(05):653-658.

[4]林雅莹.观察舒适护理干预结合呼吸锻炼改善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3):46-49.

[5]陈玉兰.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07):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