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原体感染成年人群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3

北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原体感染成年人群调查分析

刘耀澴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职业病防治科  北京  100080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原体感染成年人群调查情况。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CAP患者及同期同科室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20例参与研究。采集所有患者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行巢氏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MP阳性及基因突变情况。调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观察CAP患者肺炎支原体的性别、年龄分布,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吸烟、抗生素对CAP患者MP感染的影响。结果:133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MP阳性率为52.63%、耐药率为58.57%,高于20例无呼吸道症状的健康医护人员咽拭子标本的MP阳性率(35.00%)、耐药率(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CAP患者与男性CAP患者的MP阳性率对比,青年、中年、老年CAP患者的MP阳性率对比,单纯CAP患者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CAP患者的MP阳性率及耐药率对比,吸烟患者与不吸烟患者的MP阳性率及耐药率对比,采样前1周内使用过喹诺酮类和/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患者与未使用过患者的MP阳性率及耐药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对MP普遍易感,北京地区成年CAP患者的MP感染率和耐药率不容忽视,合理应用抗生素至关重要,而健康成人MP携带率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北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成年人群

肺炎支原体(M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病原体,占CAP病原学中的11%~38.9%[1]。MP缺乏细胞壁,临床治疗MP感染主要选择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2]。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世界范围内大环内酯耐药率逐渐升高,原因主要来自于肺炎支原体基因组序列中23SrRNA结构域点突变,其中A2063G点突变往往导致高水平耐药[3]。而且肺炎支原体无症状携带率高,但目前的诊断方法不能鉴别是携带还是现症感染,因此MP相关疾病可能被高估。现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儿童,对成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我院CAP患者及部分健康成人的咽拭子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检测、测序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以期更好地了解北京地区CAP患者MP感染、耐药情况及健康成人的MP携带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CAP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56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7.66±15.67)岁。按照年龄分组,其中36例年龄16~44岁的患者纳入青年组,52例年龄45~59岁的患者纳入中年组,45例年龄60岁及以上的患者纳入老年组。再按照合并疾病情况分组,将单纯患有CAP的55例患者纳入单纯肺炎组,将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78例CAP患者纳入合并症组。根据现情况分组,将吸烟的63例患者作为吸烟组,将不吸烟的70例患者作为非吸烟组。根据用药情况分组,将采样前1周内使用过喹诺酮类和/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79例患者作为用药组,将未使用过的54例作为未用药组。纳入标准:1)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规定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多系统、多器官损害。2)患严重肝、肾、心血管及造血系统疾病。3)免疫系统疾病。4)精神疾病。同时采集同期同科室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20例咽拭子。

1.2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急性期咽拭子标本,用无菌棉签轻柔、迅速地擦拭患者咽后壁数次,将棉签插入MP培养基中,于24h之内转运至我院实验室进行检测。将咽拭子标本以13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采用煮沸法提取DNA,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PCR引物均以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发布的MP23SrRNAV区耐药相关基因作为扩增区,其中,P1、P2为外套引物,P3、P4为内套引物。对巢式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将电泳阳性者进行测序并与NCBI已发布的MP标准株M129基因序列比对,序列一致者为MP检测阳性,否则为阴性,同时可以观察基因突变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MP检出情况,CAP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吸烟、抗生素对MP感染的影响。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P检出情况

133例CAP患者咽拭子标本MP阳性率为52.63%(70/133),其中29例为敏感株,其余41例标本均存在A2063G位点突变,耐药率为58.57%(41/70)。20例无呼吸道症状的健康医护人员咽拭子标本中,MP阳性率为35.00%(7/20),全为敏感株,耐药率为0。CAP患者MP阳性率高于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62,P=0.141)。CAP患者MP耐药率明显高于无呼吸道症状的健康医护人员(χ2=8.769,P=0.003)。

2.2CAP患者MP阳性的性别分布

女性CAP患者中MP阳性率62.5%(35/56),高于男性患者中MP阳性率46.75%,(36/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0,P=0.072)。

2.3CAP患者MP阳性的年龄分布

青年组MP阳性率为61.11%(22/36),中年组MP阳性率为51.92%(27/52),老年组MP阳性率为46.67%(21/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1,P=0.429)。

2.4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对CAP患者MP感染的影响

单纯肺炎组MP阳性率56.36%(31/55),高于合并症肺炎组50.00%(39/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4,P=0.469)。单纯肺炎组中MP阳性患者耐药率54.84%(16/31),低于合并症肺炎组中MP炎性患者耐药率61.54%(25/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0,P=0.292)。

2.5吸烟对CAP患者MP感染的影响

吸烟组MP阳性率46.03%(29/63),低于非吸烟组MP阳性率58.57%(41/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1,P=0.148)。吸烟组中MP阳性患者耐药率62.07%(18/29),高于非吸烟组中MP炎性患者耐药率56.10%(23/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P=0.617)。

2.6抗生素对MP感染的影响

用药组MP阳性率55.70%(44/79),高于未用药组MP阳性率48.15%(2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3,P=0.430)。用药组中MP阳性患者耐药率65.91%(29/44),高于未用药组中MP炎性患者耐药率46.15%(12/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9,P=0.105)。

3讨论

MP是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可占CAP病原的11%~38.9%[4]。本研究CAP患者MP阳性率52.63%,高于相关文献报道,这可能与入选病例及采取的方法不同有关。本研究发现MP感染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有无吸烟史、采样前是否应用喹诺酮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关,提示成人对MP普遍易感。M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各个地区季节发病率可有不同,北方地区多以冬春季节多发,而南方地区则以夏秋季节高发[5]。有研究称,平均气温上升1℃,每周社区获得性MP肺炎发病率增加16.9%;相对湿度每增加1%,MP肺炎发病率增加4.1%[6]。在本次研究中收入的MP感染患者中,也存在春季收入的患者数量较多的情况,考虑北京地区冬春季节天气寒冷,人群易患呼吸道相关疾病,免疫抵抗力减低,增加MP易感性。

自2000年日本学者发现第1例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肺炎支原体菌株以来,世界各国陆续报道[7]。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基因组序列中23SrRNA结构域点突变是导致大环内酯耐药的主要原因[8]。23SrRNA结构域V区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直接结合的碱基点突变可导致药物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而引起耐药,其中以A2063G、A2064G位点突变最为常见[9]。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日本耐药率达87.1%,美国耐药率约10%,国内儿童耐药率高达90%。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无症状健康儿童和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中,上呼吸道MP的感染率相似,无呼吸道症状成人中MP检出率亦较高,在美国肺炎支原体肺炎每年的患病率为1/1000,但非肺炎的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患病率约为这个数字的1020倍[10]。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健康成人MP检出率的报道。本研究入组了无呼吸道症状健康医护人员20例,MP检出率为35.00%,较国外儿童无症状携带率比较偏高,尽管样本量偏少,且具有职业接触的高危因素,尚不能完全代表成人的携带率,但是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我国健康成人中有一定比率的MP携带者。今后应扩大检测人群及样本量,准确了解建康成人的MP携带率,这对鉴别是MP现症感染还是携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MP是成人CAP的重要病原,尤其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MP感染率可能更高,北京地区成人MP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不容忽视,合理应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健康成人的MP携带率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便确切了解MP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廖文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混合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医药前沿,2021,11(21):10-12.

[2]党赫铭,高永伟,高萃,等.正五聚体蛋白3和C反应蛋白与EB病毒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0):1197-1200.

[3]陈丹,张娜丽,张婷,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检测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7):707-712.

[4]庄新荣,华军,孔令军,等.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0,43(12):1093-1096.

[5]刘春梅,朱钦剑,谢光素.CRP/PCT比值对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21,21(3):311-315.

[6]郭晓蘅,许沙沙,张长庚.衡水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J].河北医药,2021,43(15):2377-2379.

[7]高恒妙,钱素云.难治性,暴发性及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1,28(1):1-6.

[8]姜兴元,徐哲,鄢程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研究进展[J].妇儿健康导刊,2023,2(4):36-39.

[9]朱美君,赵金华,徐明,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DNA拷贝量与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5):1042-1045.

[10]郑录敏.某院2020年—2022年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3,20(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