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刘延菊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医医院(陕西延安)727400

【摘要】目的研讨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80例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以随机选择法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结果疗效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指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中医健脾和胃法;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慢性心衰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周围水肿和乏力。该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的异常变化,导致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有心慌,呼吸急促,乏力,心悸等症状[1]。西药的治疗方法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两种药物都是利尿剂。二者均可抑制 RAAS活性,进而发挥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倍他乐克是一种beta-receptor药物。本品用于调节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本品对慢性心衰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冠心病慢性心衰是由痰湿阻滞,气滞血瘀,正气亏虚,水饮内滞等所致,当以扶正气,温化水饮,方可治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80例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以随机选择法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两组,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3-79岁,均值(61.42±9.3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8岁,均值(61.33±9.70)岁。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符合《中国心衰诊疗指南2018》有关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②认知无异常且可以正常交流者;③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者。

排除标准:①心功能分级Ⅰ级者;②存在肿瘤、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③不能有效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者。

1.2方法

1.2.1常规西药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吸氧、利尿剂治疗,利尿剂选择呋塞米(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63),20-40mg/次,1次/d。并给予培哚普利(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4053)口服,2-8mg/次,1次/d;口服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12.5-25mg/次,2次/d。

1.2.2中医健脾和胃法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中药方:茯苓15g、半夏15g、炒白术15g、柴胡15g、砂仁6g、升麻6g、陈皮10g、佛手10g、连翘10g、川芎10g,丹参30g、黄芪30g、焦神曲15g、焦山楂15g、焦麦芽15g 大枣5枚、桂枝12g依据症状进行加减治疗,大便稀严重者,将连翘去除,将车前子30g加入;恶心、呕吐者,组方中增加竹茹10g、佩兰10g,每天1剂,分早晚口服,进行6周连续治疗。

1.3指标观察

临床疗效,显效:呼吸困难、疲乏、外周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变,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建立软件为ACCESS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1.0率为构成比,n(%)表示,指标由X²检验;计量资料x±s满足正态分布,组内统计学由t检验,α=0.05校验水平标准,P<0.05则表明组内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40

29

10

1

39(97.50)

对照组

40

21

9

10

30(75.00)

X²

-

-

-

-

8.538

P

-

-

-

-

0.003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患有该病的人,在病程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心室的泵血、充盈功能的降低,最后会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西药可以选择硝酸酯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冠心病慢性心衰属“胸痹”和“真心痛”,病位在心脏,病机为气阳两虚,痰湿阻滞,气滞血瘀,治则以调和脏腑阴阳,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为原则。中医健脾和胃法为传统补益方,具有“补脾”、“益气”、“利水”等功能。现代研究证实,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心绞痛、心衰等心衰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为:健脾和胃疏肝方在中医上归属范畴为“痞满证”,致病原因为因情志、饮食、外邪等造成脾胃不和所致。

长期痞满症可导致心脏不好,中医认为心脾母子互助关系,脾主生血,心主血。脾生血液后,血液的运行需要靠心脏推动,如果脾胃不足或脾胃不合就容易造成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影响到心脏的气血运行,出现胸闷,心慌,气喘等心血不足症状。中医还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沟通桥梁,脾、胃经巡行的地方都会影响到心脏及其周边区域,因此脾胃不适会引发心脏不适。因此予以健脾和胃疏肝方治疗,对脾,胃、肝共调,可发挥健运脾胃、疏肝理气的作用,以患者具体病症为依据对中药合理增减,进而发挥对症治疗的效果,可促进疗效提升[2]多种中药结合在一起,能够显著地起到健脾生血益气活血、利水宽胸的功效,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功能。

综上所述,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健脾和胃法,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陈宵宵,吴桂仙. 中医健脾和胃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5):78-80.

[2] 胡超群,张心爱,高瑜倩,等. 郭维琴教授从肝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J]. 环球中医药,2020,13(11):1979-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