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价值研究

袁慧婷  秦楠  李辉

辽宁省肿瘤医院 辽宁沈阳 110042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应用价

值。方法 研究对象:在我院行PICC置管术患者64例;选取时间:2023.1~2023.12;

随机分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对照组),全过程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患

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6.25%,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于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被逐渐应用于重症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症患者即为重要的手段[1-2]。但由于受导管留置时间长、患者个体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患者血流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患者置入PICC期间,加强临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对PICC置管护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问题实现有效管控,进而减少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析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64例行PICC置管术患者;选取时间:2023.1~2023.12;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中,男女占比为16:16,年龄23~76岁,平均(51.48±5.39)岁。观察组32例中,男女占比为18:14,年龄24~78岁,平均(52.23±5.1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同时本次研究已经得到医学伦理会的认可与支持,且在患者及家属的知情下开展。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无菌操作,并做好穿刺导管的消毒处理工作。

观察组:全过程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Crbsi的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相关护理要求等,

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规避每个风险点,且具有专业应对能力。所有护理人员培训结束后,需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知识考核,方可参与相关护理工作。(2)实施穿刺前,护理人员需遵循相关规范要求,严格做好手部清洁处理,并在从患者身上抽取血液标本,更换输液接头时,选用适宜的消毒液,彻底进行消毒处理。并在患者置管治疗期间,按照各项操作规范要求,穿戴无菌衣、鞋帽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另外,提前对患者穿刺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做好并发症的相关预防护理,以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概率。(3)在整个PICC置管操作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和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认真观察其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等异常;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及时妥善处理。同时,加大对各种导管的护理维护力度,使用半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将插管部位覆盖,并及时更换敷料。透析结束后,使用聚维酮碘棉球在患者穿刺管口予以消毒,并将管内残余血液清理干净,以肝素盐水实施封管处理[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SPSS23.0统计软件,计量用[]表示,t检验。计数用%表示,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32例中,皮肤红肿1例,疼痛1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6.25%(2/32);对照组32例中,皮肤红肿2例,疼痛4例,隧道感染2例,感染发生率高达25.00(8/32),组间差异明显(x2=4.267,P=0.039)。

2.2护理满意度

由表1所示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n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32

1650.00

1546.88

13.13

3196.88

对照组

32

1340.63

1340.63

618.75

2681.25

-

-

-

-

4.010

P

-

-

-

-

0.045

3讨论

PICC即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并将导管末端与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连接,以实现静脉输液的一种临床常用治疗方式,具有减轻穿刺疼痛、减少穿刺频率和药物对外周静脉刺激、保护血管、降低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诸多优点。但由于置入PICC时,血管内径相对较小,操作难度大,极易发生CRBSI,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专业化程度是避免或降低CRBSI发生的关键所在

[4]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具有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模式,医护人员通过深入分析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总结并制定出预防Crbsi发生的具体护理方法。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和工作责任心,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总结,在减少Crbsi发生风险的同时,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6.25%,对照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6.25%,组间差异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见,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秀华,王美艳,牟蕾.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2022(15).

[2]于莹.集束化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2021.

[3]温雪梅,关碧翠.集束化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特别健康 2021年26期, 253页, 2021.

[4]范彬,黄芬,张玉红,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 27(1):5.

课题立项:中华护理杂志社2023年静脉治疗护理专项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ZHHLZZS-202337

课题名称:基于Iowa循证模式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控方案构建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