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转化“特殊学生”融合教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3

班主任转化“特殊学生”融合教育实践

王海琪1 侯延亮2

1西和县洛峪镇洛峪中心小学  742100

 2西和县何坝镇河口九年制学校  742100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并负有协调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的责任[1],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班主任应当关注和重视自己的工作。将爱同温暖贯穿于工作始终,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被爱护,从而塑造其健康心理,培养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然而,对一些“特殊学生”,班主任则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爱和温暖,方可保障这些学生得以在合宜的环境中成长,即可为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鉴于此,我以“用爱温暖特殊孩子”为前提,用真实案例阐述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案例;亲近;接纳;爱;转化特殊学生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辐射周边多个乡镇,居民相对分散。校外寄宿生高达73.8%。其中留守(隔代教育)儿童占比39.3%,单亲家庭占6.5%以上。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监护人过分溺爱孩子,学生家庭德育教育相对缺失,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有待改进的因素,久而久之,这类“特殊家庭”的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都偏离常态,逐步演变为“问题学生”,常常表现出性格顽劣、不服管教、懒学厌学等严重现象。早年间,学校建成了心理咨询室,但缺少专业教师的辅导,学校每学期也有建立“一生一策”台账,但缺乏常态化的跟踪长效机制,故此,对于“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也随即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

“王老师,晚上好,打扰了,我是小阳的妈妈,跟您反馈一个情况,就是班上有个叫小轩的学生,我想请你帮帮忙,不要让他和我家孩子坐在一起,由于小轩实在有些好动,上课总爱讲话、搞恶作剧,影响到我家孩子没办法正常听课,课下更是随意损坏同学的文具,撕、画同学的本子,还常常欺负别的同学,我家孩子胆小,不敢跟老师说,而且他家长更是过分溺爱孩子,有些“护犊子”,对于孩子的种种不当行为听之任之,放任不管”。

9月开学第一周星期五的晚上我忽然收到一条家长的信息,而他口中的小轩,是这学期从学区学校转来的插班生,就分到了我所带的班级,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孩子就是班上的“问题学生”。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小轩同学凭“实力”被全校老师和同学所熟知,我几乎每节下课都能收到同学们关于小轩的指控、投诉和小报告:“老师老师,小轩又给班级扣分了”、“小轩欺负高年级同学又被值周老师罚站了”、“小轩又拿走了我的橡皮、掰断了我的铅笔”等等。我也试图考察他的学习状况,二年级了对20以内的加减法仍然十分生疏,例如“7+3”这样的简单计算也还得掰手指数,测试卷全都能写满,但基本都是随意填写,甚至乱涂乱画,分数不超过20分。除此之外,他上课更是随意走下座位,骚扰同学,在地上爬来爬去、随地打滚都是常态,整个人表现得格格不入、无所适从,行为无法预判且是如此的不可控。很快,“问题学生”背后的家长也渐渐浮出水面,开学前几周,小轩的爸爸总是对我和科任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但这些建议往往都是不太理想化,甚至有些偏激让人难以理解。我该如何引导和转化诸如这样的“特殊学生”,降低他们对班级的负面影响,甚至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呢?这成为我接手新班级第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知其生而思其行,亲其师才能效其道。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老师可以轻松赢取他们的信任,以便于更好的管理班级。然而对于小轩这样的“特殊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在老师询问的时选择默不作声,不能很好的地融入班集体,原因在于他们以往学习经历中,老师对待他们的多是苛责与批评,同学们对他们的也大都是讥笑与排斥,所以他们对于集体生活并不抱有期待,甚至因对老师这一身份的些许排斥,对待老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也持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小学阶段,同时又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萌芽关键期。家长和同学们所反馈的小轩呈现出的问题,正是由于其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但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个孩子都有其闪闪发亮的个性、优点或是不足,别人的反馈只能作为参考,我必须要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带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我并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小轩,对其稀松平常不当行为“贴标签”、“一刀切”或是“以暴制暴”。而是用对待像其他同学一样,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比如在班级学习生活中,我尽可能地去亲近、关注小轩的行为和心理动向,课间经常找他谈心,一开始我会安排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比如擦擦黑板丢丢垃圾等,他也欣然接受,完成后给他口头夸赞,对于小轩同学一点点的小进步,我也都是大谈特谈,及时做出肯定和表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同事哪里了解到小轩是不足月的早产儿,因父母对其也十分的溺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轩其实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表面开朗活泼,但内心却很脆弱的孩子,他也渴求变优秀,但是在行动上却常常事与愿违、控制不住自己,他其实特别在意别人,尤其老师对他的看法,虽然为吸引别人的注意的方式并不恰当,但他的品质并不坏。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渐渐地,小轩同学终于愿意放下心防,同老师一起交心,可以看得出来,他似乎也挺喜欢我,校门口见到我会很有礼貌地说老师好,课下也经常会凑到我跟前,对着我灿烂地笑,常常也会主动投入到集体活动当中。因而,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打心底里认可老师、亲近老师,才能听进去老师的敦敦教诲。

二、纳其生而矫其行,服其师才能信其道。

美国教育学家卡罗尔很早就提出“学生没有好生、差生之分,只有快生、慢生之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某一学习程度,只不过每个学生所花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2]。 每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有先进、中间和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关注那些表现特殊的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上有近2/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校外寄宿陪读,即为隔代教育儿童,因父母常年没有陪伴在身边,监护人又特别溺爱孩子,这些孩子相对于普通孩子,其各种“要求”更容易被满足,往往都是有求必应,因而也形成了他们“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集体意识淡薄,对待学习没有严格要求,大都是浅尝辄止、随意应付。对待这类学生,班主任首先要肯接受他们的诸多缺点,多俯下身子,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不以成年人的思维去固化学生。多关心他们的生活,真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更要适时地与他们多交心,以真诚慈爱之心感动“特殊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才能赢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也唯有如此,这些“特殊学生”才会放下戒备,信服老师的管理方式,从而配合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苏霍莫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孩子,感到与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3]。于是,在日常的教育中,除了引导小轩调整自己的情绪外,我清楚的知道:全班学生对小轩同学一直以来的敌对态度,这也是他易怒、攻击同学的原因之一。因而我常常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动员全体学生要尊重和包容小轩同学,小轩虽然有时候情绪管理的能力差一些,但大家要理解他的状况,真心与他交朋友,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我调整。其实小轩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能力完成我分配给他的任务,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对自己没有信心和缺乏要求。细心观察之下,大多数时候小轩都能自觉参与到诸如打扫卫生的班级劳动当中,也很愿意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许。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要做足引领。孩子们正处于成长途中,思维不够成熟在所难免,这时候,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或是惩罚,而是要思索成因、思考对策,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班主任工作是关于育人的事业,引领是要看到学生的成长性,给足其阳光、水分和土壤。“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虽然说对学生的教育应以感化引领为主,但适度的惩戒手段必不可少,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可以包容,但绝不能一再的纵容,当学生犯错之后,适当的惩戒手段是要看到学生的趋利避害性,做好树苗的修剪,防止旁溢斜出。涂抹药物、防止虫害,绑扎稳固,把小树扶直。只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只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阳光雨露是生长的刚需,除草间苗也是不可或缺。

三、爱其生而引其行,慕其师才能乐其道。

    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5]。 可见爱为教育的底色,是教育的催化剂和黏合剂。爱应是师生彼此间的双向奔赴,爱是教育的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谓爱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课题。班主任之爱,更是难以阐述得清楚,因为这种关爱,和博爱存在于零零碎碎点点滴滴的一日常规当中。班上的小丽父母离异,跟随爸爸一块儿生活,爸爸又不得不外出为家庭生活奔波,因而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她。因为我也是这学期刚接手的这个班级,起初我并没有觉得这个孩子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据一年级的的老师说,这个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甚至有些自卑和自闭。通过同学们的反映,小丽时常有一些“自残”的行为,比如老师、家长稍微一批评,她就会在墙上、课桌上不停的磕头,有时会用铅笔扎自己的手。我跟她的爸爸联系之后说他从来不知道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显得无比愧疚和无奈,作为班主任,我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我尝试用各种方法与她沟通,和她谈心,想办法告诉她,虽然爸爸妈妈离异了,但是身边还有爷爷奶奶、还有爸爸、还有同学,还有老师都非常关心她,班上的孩子也都特别包容她;在集体活动或者特殊节点时,我会安排学生给她一些惊喜,比如十一月份班级集体给小丽过了生日,让她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和同学是关爱她的,身边所有人都是关心她的,以此来补偿她缺失的爱;有时我会走到她身边“摸摸头”、“拍拍肩膀”来鼓励她,从而建立起自信和信任,她时常会愿意和我说出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与她沟通之后发现他跟我说的是,她的爷爷奶奶会在跟前说妈妈的问题,而姥姥姥爷又在孩子跟前说爸爸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家庭问题,我及时对小丽的爷爷奶奶做了走访——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人为的制造矛盾,而且说的都不是什么好话,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对社会、对人、对环境失去信任,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一个“畸形的孩子”,扭曲孩子的心理,更多的是伤害了与之亲近的所有人。我始终认为“怨可以激起更多的怨,恨可以结出更多的恨,反之,也唯有爱,才能唤醒更多的爱和善”。

    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到学生身上闪光点,看到优点及时的去肯定、去强化。即便是小轩同学种种“出格”的行为表现,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期以来缺乏老师和同学真正的爱,在他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比渴望被认可、激励和赞扬。作为班主任,要简而化之,学会分割与整合,学会正确的关爱每一个学生,细心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因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发挥学生个人积极主动性的情况之下,筑牢集体主义观念,整个班级才能蒸蒸日上。作为老师,教学生和养自家孩子的思路是一样的,不能只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必须让孩子弄明白,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始终如一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在班级中,往往应做到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和博爱中间生。让“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同时回响在每一个同学的耳边,让这两种声音共同汇集成同一种爱,激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在心中种下一粒粒自信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特殊学生的转化之路道阻且长,并不是一朝一夕、谈几次话就能解决的,难的是常态化的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教师的力量是薄弱不占优势的,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生活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转化的效果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学生和监护人,在整个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往往难以为继。纵使班主任有再大的本领,也不可能让他们完全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但是我知道:“这条鱼也在乎,那条鱼也在乎”[6]。 尽管我不能让他们全都“鲤鱼跃龙门”,但是我想:作为班主任老师,至少我要把他们送到“水里”去,让他们游向属于他们自己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王萌,张春艳主编. 教育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02:257.

[2]王小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6-157.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6.

[4]李海燕. 高尔基成长小说中的教育观[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7.

[6]胡华. “这条鱼在乎”的故事有感[J]. 中国石油企业,2011(Z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