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

冯翔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摘要:目的:分析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方法:本次实验在各项工作开展前,于2022年06月至2024年03月时间段内,对急性脑梗死疾病需采用介入方式治疗的共计96例患者予以选取,随机做分组处理,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对所纳入的48例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过程中,对所纳入的48例运用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就各项措施开展前后两组护理满意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展开细致观测,并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高,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低,日常生活能力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高,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同时采取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质量控制理论;护理满意度;神经功能

    在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是以起病急、进展快为主要特点且多出现在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危害较大。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及缺氧现象,威胁其生命安全[1]。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进行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方式,可改善其病情。为了强化临床疗效,配合使用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在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2]。本文择取急性脑梗死患者(2022.06-2024.03)分析,观察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均为在2022年06月至2024年03月所设定的研究时间内收治。其中,观察组入组参与实验的48例中,男性共含34例,女性共含14例,年龄以60-85岁为范围,平均数值求取为(72.38±2.76)岁。对照组入组参与实验的48例中,男性共含33例,女性共含15例,年龄以61-83岁为范围,平均值求取为(72.41±2.69)岁。组间在研究中呈现出的自然信息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积极配合、术后指导等。观察组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1)建立护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培训和讲座,加强护理培训,熟悉掌握护理知识,增强质量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主动性和责任心。(2)完善管理制度:相关人员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设置科室准则,明确科室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加强临床考核,合格者才可参与护理工作。(3)加强细节管理:积极管理临床护理工作,促使患者尽快适应。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加强监督和指导,显著提升护理质量。(4)找出并解决护理问题: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护理问题,包括:精神障碍及偏瘫等,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上报并解决。归纳分析护理问题,有效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工作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护理满意度。②对比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3]

1.4 统计学方法

计算软件为PSS28.0,其中定量资料用(x±s)表示, t 检验;定性资料用n(%)表示,X2检验,对比两组组间数据后无差异,P<0.05。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满意度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高,P<0.05。

表1:护理满意度对比 [n(%)]

组别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n=48)

22(45.83)

19(39.58)

7(14.58)

41(85.42)

观察组(n=48)

25(52.08)

22(45.83)

1(2.08)

47(97.92)

----

----

----

4.909

P

----

----

----

0.026

2.2  对比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功能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低,日常生活能力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高,P<0.05。

表2: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组别

神经功能(分)

日常生活能力(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48)

25.57±5.71

13.53±3.41

45.48±6.76

60.71±4.79

观察组(n=48)

25.83±5.62

8.86±2.72

45.59±6.64

80.49±4.56

t

0.224

7.417

0.080

20.721

P

0.822

0.000

0.936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血管堵塞现象,具有较高死亡率。急性脑梗死患者典型症状为耳鸣、头晕、吞咽困难、半身不遂等,但是患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治疗发展为晚期,治疗难度大。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期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预后不佳,需采取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模式,帮助患者恢复脑组织血液灌注量,并降低其病死率。

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高,P<0.05。实施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护理人员通过监督、检查等工作,为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方式,有效处理护理问题,显著提升整体护理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观察组神经功能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低,日常生活能力相较于对照组研究数据更高,P<0.05。实施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开展人性化、专业化的护理,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其护理价值,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与此同时,采取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相关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理论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可对护理细节进行把控,并显著提升其操作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实施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可及时发现护理不足,将护理方案不断完善和优化,保证护理专业性和有效性,能够加速患者康复,有助于提高其护理满意度。除此之外,通过该护理方式,将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能够获取更细致、更全面的护理方式,可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并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质量控制理论下的护理规范实施,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且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升高,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淑立,刘启慧,夏梦迪,等. 质量控制理论下护理干预在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23,20(8):176-179.

[2]郝晓静,王纳,乔双,等. 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研究,2023,31(3):184-187.

[3]王丞迪,行君. 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