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周海燕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后在孟子、荀子两位思想家、教育家的宣扬、传承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儒家文化体系历经一代代先贤的完善、创新,现在已经是一套成熟的思想政治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19世纪末,由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思想的引入,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强烈冲击,年轻人以西方文化思想为荣。新时代改革开放后,儒家思想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成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文化明珠,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文化千余年来一直处于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

一、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仁礼一体”的道德观

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为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是儒家对内在思想道德情感的要求,“礼”则是对春秋时代思潮的继承,即遵守“礼制”“礼仪”的一种外在行为方式,“仁”与“礼”之间的关系为“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仁”与“礼”应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即“仁礼一体”。当然,儒家文化是关于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文化流派,其道德相关内涵众多,包含“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的义利观,“德者事业之基”的德行观等,但其中最能概括其整体思想追求与行为准则的就是“仁礼一体”的道德观。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关于何为师者,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认为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惑的就是老师。关于为何学习,《礼记·学记》中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如果不学习则不能知道道理,而古代贤君治国治民都是将教育放在首位。儒家文化中有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思想观点,其中,笔者认为最能代表儒家仁爱之心的是“有教无类”,即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应享有,不能因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将其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三)“天行有常”的规律观

儒家文化由先秦开始便逐渐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问题的探讨。关于万物起源的规律,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论》),即万物阴阳转换造就世间变化。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周易》言“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面转化。可见,儒家文化中的“天行有常”的规律观既能对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进行思考,又能认识到世间规律的客观存在。

(四)“以民为本”的人民观

中国古代的儒家常辅佐君王治国治民,这就离不开对“人民”问题的思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源头,大禹王在此告诫后世,百姓为国家根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从孔子的“君以民存”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君舟民水”,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展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君民关系的思考、对百姓的重视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五)“天下大同”的世界观

“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儒家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是儒家宣扬“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蕴含着古代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憧憬。《诗经·硕鼠》中提到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已有对未来大同社会的空想。儒家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是古人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空想,其设想超越阶级和国家限制,蕴含“仁爱”“平等”的思想理念,表达了古代儒家学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状况的憧憬与向往。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有道德素养的时代新人。

儒家文化注重“仁”“礼”,注重培育自身道德修养,并遵照一定的行为准则。

如今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开放,各种思想交错纵横,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随着接受到的文化熏陶而产生变化,但是儒家文化中的高尚道德素养是古代与现代人都应追求的。“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为当代人们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提供了范本,“仁礼一体”的道德观也让人们认识到良好道德情操的塑造不是单纯的心性,还要依照一定的“礼”,以一定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样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构思,都追求“和而不同”,而“大同”思想倾向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倾向于世界范围内和平友好国际环境的构建。“大同”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仁爱”的儒家思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是在“天下大同”的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的创造性发展成果。

(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儒家文化中“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塑造了人人平等、教育为先的教育环境;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相关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塑造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儒家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人民观塑造了重民爱民的政治环境。儒家文化从古至今不断传承与发展,到如今在现代不断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适合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环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仍留存着真理的气息,理应在当代散发其时代价值,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发展,在其昭示哲理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千余年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文化明珠。

三、结语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绵延千百年而未曾中断传承的古老文脉,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传统文化中的旧因素与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元素产生矛盾时,我们应兼顾新时代背景和历史中的传统,全面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家思想中有意义的内容转化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至宝,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促进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