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南文化嬗变:历程、表现及成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1
/ 2

浅析海南文化嬗变:历程、表现及成因

邓莘千

三亚市第四中学572029

摘要:文章从海南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特点入手,首先通过简述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在中国政治版图上的地位来阐明海南文化具有海纳百川这一鲜明的特点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对自北向南流入海南的黎民文化,贬官文化,岭南文化及自南向北汇入海南的侨文化等各种移民文化的简要分析并结合相关例子来说明海南文化的包容性。第三部分通过举例各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在海南文化中共存并进的事实更近一步论证海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最后针对海南文化的包容性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海南文化、包容性、黎民文化,贬官文化,岭南文化、侨文化

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全岛都位于热带的省份,面积3.4万平方公里,它位于中国的最南端,与中国大陆的雷州半岛之间相隔琼州海峡。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南许多奇异风情,而且绝大多数海南人还一直保有说海南话,听琼剧、喝老爸茶等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惯。同时,作者也注意到,从这些海南独具特色的风情中便可看出,海南文化并不是仅存有单一的岭南文化元素,而是多种文化的大杂烩,其自身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在于海南岛四面环海,使海南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了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而这种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海南文化没有强烈的排外情节,而是具有海洋文明的特征。此特点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海南文化对黎民文化、中原移民文化、贬官文化、侨文化等移民文化的兼容并蓄,而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积淀模式最终导致了海南文化的多样性。

世代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民族有五个:汉、黎、壮、苗、回。除汉族外,人数最多的是黎族。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黎民从两广大陆漂移至海南岛,而海南岛繁密的热带森林和绵长的海岸线给予靠种植渔猎为生的黎民以优越的生存条件,黎民很快在在海南扎根下来,并发展至今。伴随黎族发展延续的还有黎族文化,动听的黎歌、黎族小调;轻快的竹竿舞;别致的黎族乐器;美丽的黎锦;神秘的黎族妇女刺青和原始宗教信仰都成为海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节日“三月三”现已成为海南主要的民族节日,可见黎族文化是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进而融入这个社会的文化。

自西汉以来,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立珠崖,儋耳两郡开始,海南岛就在行政上隶属中国大陆,从未以一个“国家”的名义存在于中国之外。[1]但值得关注的是,因地处中国政治版图边缘地带,在明清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海南岛一直被视为“政治流放”最佳之处,于是大量的大陆名臣大儒因罪被贬至海南岛,这些名士在被贬责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等艺术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海南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其况,也在促成了海南的贬官文化。如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当时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苏东坡流放儋州三年,关心人民的生产,开辟儋州学府,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大力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人才。其弟子姜唐佐于北宋崇宁二年(1102年)就成为海南有史以来“破天荒”的第一位举人。而在此后很长的而历史时期里,通过贬官移植过去的大陆教育制度更是影响深远,硕果累累,如在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登进士及第的人数高达96人,[2]在明代甚至通过科举走出了如丘浚、海瑞这样在全中国很有影响的儒士名臣。可见贬官文化作为移民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已用历史告诉我们其在海南文化启蒙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南北朝至南宋期间,因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地有中原地区的居民南迁,他们的到来形成了海南文化海纳百川中北流的主力——岭南文化。因移民人数多,移民时间距离现代较近,因此海南文化受岭南文化影响力较大,甚至成为海南文化的代表极其主流,因此也就产生了认为海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延伸文化的学术观点,但笔者认为海南文化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岭南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在实践中有选择性地选取了岭南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其自身的发展。如海南的琼剧,在明代“杂剧”和“湖广戏”、清代“土戏”的基础上,吸收在语言上与海南方言属同一语系的闽南班,潮州班艺术养分,虽逐渐形成与粤剧,闽南剧的较为相似的戏曲风格,继承其婉约秀丽之风,但琼剧更多的是在发展中方言化,俚调化。[3]并且琼剧多以教化人大孝大明为目的,而粤剧多是以才子佳人故事为主要的情节,多以娱乐为目的。从中便可看出岭南文化的精华在海南文化中静静流淌,既不掩盖其他文化,亦保有自身文化特点,成为海纳百川中最不可忽视的一支北流。

每当漫步在海南一条条老街深巷中,我们还会想起这样一批特殊的移民——海南华侨。从南宋开始,便有无数的海南人为谋生计而南下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南下的海南人带去琼文化的同时,也将独具东南亚风情的生活习惯带入了这个中国最南端的海岛,“侨文化”由此便成为海南文化海纳百川中南来的一支主流。

“侨文化”在民国初年开始初具规模,海口文昌等地的老街上众多古老骑楼便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大多是在海南华侨吸取了在东南亚广为流传的法国、地中海建筑风格之后于民国初年建造的,造型小巧别致,颇具南洋风情。在抗日战争到建国初期,许多华侨心念祖国,他们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于建设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上,促进了海南教育的发展。现今,海南许多名校都是华侨兴办的,如海南华侨中学,海南文昌中学。

“侨文化”对于海南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建筑教育等层面上,“侨文化”也影响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如海南人非常喜欢的一项休闲活动——喝老爸茶。这种简单的休闲方式源至东南亚的下午茶风俗,由海南华侨在海南慢慢的推广开来,成为海南人生活不可错过的休闲的活动。在海南还流传这许多“侨歌”,是海南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南文化的海纳百川的特性不仅体现在南北方各种文化的交融上,还体现在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和谐共存上。如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海南红色革命文化,如红色娘子军抗争精神至今仍激励这我们在逆境中前进,在顺势中思危;而在海南佛教文化也盛行已久,早在唐代便已落户海南。鉴真东渡途中历险滞留海南岛,正是他的到来架起了中原佛教文化与海南文化联系的桥梁。

综上来看,海南文化中具有多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存在,是海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更是海南文化包容性的证明。因为多样性是包容性的表现,而包容性是多样性的基础。

结语:两千多年以来,海南岛这颗南中国海上的明珠,各种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并进。这种对文化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海南文化得以产生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种对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海南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有人说,21世纪的海南是中国最充满变数的地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如果海南能在未来长期地保有其文化的包容性的特点,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加之海南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及所拥有的广大海洋资源,海南之变,我们更可期待。

参考书目:

1、张三夕:《从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现代的经济特区_论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  的历史性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3卷。

2、朱竑,司徒尚纪:《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地理学报,2001年56期第1卷。

3、刘宁,符晓亮, 吴开进,赖青寿,吴斌:《“侨”牌与海南文化建设》,今日海南期刊,2004年第5期。

4、朱竑,曹小曙,司徒尚纪:《海南文化特质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5、符和积:《海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融汇发展》,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12期


[1] 张三夕:《从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现代的经济特区_论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历史性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3卷,第74页。

[2] 张三夕:《从古代的政治流放地到现代的经济特区_论海南岛与大陆文化认同的历史性特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三期第13卷,第76页。

[3] 韩强:《岭南区域文化构成及特色》,岭南文史期刊,2007年第4期,第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