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到“数学”的飞跃——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3

从“生活”到“数学”的飞跃——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研究

刘玉红

鹤庆县草海镇马厂小学 云南大理 671500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理应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不容忽略。教师应搭建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桥梁”,鼓励学生调用生活经验深入分析数学知识,实现活学活用。在构建一体化“生活课堂”时,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耐心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机整合数学素材,做到一贯到底,整合多种教学对策,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全面实现评价生活化。在多措并举中打造极具“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

引言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深度剖析学科本质,了解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理顺教学思路,提升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对于数学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大部分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科教学的生活属性较为明显,“生活课堂”的打造非常有必要。小学数学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节奏,主动回归教学正轨,以实现“生活”到“数学”的有效飞跃为基础,结合小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借助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生活课堂”,将生活元素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真探索数学知识,逐步掌握学科学习要领,尝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

一、“生活课堂”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生活课堂”一体化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核心教学环节全面实施教学生活化,在课前导入时整合利用生活化素材,在课中教学时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后教学时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数学练习活动并进行生活化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稳步推进数学教学生活化[1]。与传统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相比,“生活课堂”一体化实现了生活元素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无缝衔接,学生的数学学习感悟更加深刻,生活实践能力有所提升,能够灵活调用生活经验解决学科难题,实现活学活用。

对于小学数学门高难度学科来说,“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势在必行。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整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素材,精心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确保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有爱的“生活课堂”中认真学习数学知识,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

二、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的构建意义

首先,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兴趣较足,能够保持激动的情绪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并深度思考数学问题,尝试调用个人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数学难题。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活课堂”中,教师灵活融入生活问题,鼓励学生站在生活视角分析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分析数学的身影,理性看待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良好的数学思维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经历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在个性化探索、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

四、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的构建对策

(一)树立正确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纵向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越来越熟悉,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局限于说教式、学练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思维断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铺路,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数学知识。基于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动打破教学传统,用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构建一体化数学“生活课堂”。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主动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理性分析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以带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为起点,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动性[2]。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导致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应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影响,践行“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构建一体化“生活课堂”。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老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当数学教师,站在讲台表达个人的数学学习想法并与小伙伴交流经验。在互帮互助中,学生能够自主纠正错误,结合生活经验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后,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实现校内学习向生活实践的顺利过渡。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在育人前先育己,深度分析“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的基本要求。在借鉴前辈优秀经验做法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基本学情和教情总结独具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发展的进程,尝试利用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全面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充分发挥一体化“生活课堂”的多元育人优势和价值。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倾听学生内心声音

一体化“生活课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符合“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视角,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围绕学生整合优质的生活化素材,确保学生成为“生活课堂”中的主人[3]。首先,教师需要实现“让教与学”,“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能接受的方式,紧密衔接数学与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密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期待和兴趣爱好设计“生活课堂”。确保所构建的一体化“生活课堂”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促使学生全程参与“生活课堂”学习,领悟数学与生活的逻辑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其次,在整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素材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教无定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将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着力打造生本课堂,用“生活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再次,教师应将课堂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圆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时,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存在诸多的遗留问题。在构建一体化“生活课堂”时,教师应颠覆传统,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先给出两个基础条件,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以及积累的书写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设计条件,借此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在确保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实现画龙点睛。又如何在引导学生认识角时,教师可以展示画有不同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触摸学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在触摸生活实物时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尖尖的,摸起来比较疼”,还有的学生说“书桌的四个角摸起来也是这种感觉”,尽管学生的描述比较模糊,但是都体现了学生的生活感悟。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给图形取名字,有的学生说夹脚,有的学生说尖角,在确保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入正课内容。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机整合数学素材

作为“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的核心及重点,生活化教学素材的整合尤为关键。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多个渠道整合优质的生活化数学素材,为数学课堂注入“活水”。首先,最新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囊括了诸多的知识,知识覆盖范围较广,设置了“数学广角”这一新板块。该板块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有助于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深度及广度[4]。教师应以学生深度探索数学知识并自主总结思维方法为主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性地整合数学素材,为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指明方向和道路。比如一年级数学中的分类找规律,二年级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三年级和四年级数学中的等量代换和运筹学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材知识内容极具生活气息。教师可以设置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为依托灵活渗透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

其次,小学数学教材的单元编排特征较为明显,每一个单元设置了多个例题,大部分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频率较高,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部分,学生被海量信息所吸引。如果机械性地按照数学教材简单讲解数学知识,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信息接收偏好适当调整及修改数学教材中的素材,有机整合教材内容,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对题目中的清洁剂浓缩液比较陌生,难以深入理解“稀释”的真实含义。教师可以适当改编例题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果汁和蜂蜜水代替原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在蜂蜜中加入水稀释的题目内涵。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材中的例题简单呈现了平行四边形花坛,但是很多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接触这种花坛形状,如果生硬引入面积计算公式,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展示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自动门及缩放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计算面积。最后,在依托教材融入生活化素材的同时,教师还应留出空白,避免用教师思维取代学生思维,充分利用教材空白之处重新整合生活素材,选择契合学生认知期待的数学资源,在升华数学教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

(四)始终坚持一贯到底,整合多种教学对策

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比较复杂,难以立竿见影。教师应始终坚持一贯到底,有效整合多种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课堂”的育人优势。首先,教师应在课堂导入环节灵活融入生活化元素。作为学科教学的开端,课堂导入影响着学生的第一印象,情境引入是最为常见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环节积极引入生活化情境,体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全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千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和父母一同在家中测量常见的生活物品并记录数据。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分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开展倒计时跳绳和拍皮球的游戏,强化学生对一分钟、一秒钟的理解及认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流畅自如地传达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将标准化的数学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深入浅出地描述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全面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活跃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5]。再次,教师应加强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尝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化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调用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知识,全程参与游戏活动。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与圆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剪裁游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一张A4纸裁剪出最大的洞。在手脑并用和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纸张对折的次数越多,最终形成的洞就越大。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讲解圆的面积,让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数学知识,深入体会数学知识的奥秘。

(五)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生活化

评价生活化是“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的最后环节,关乎整体的构建效果。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生活化的教学优势,用生活化教学评价激励学生,逐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6]。首先,教师应从课后练习和随堂测试着手,转变传统的短期评价模式,公正客观地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然后结合学生的思维短板有效整合多个课后练习题目,在巩固学生课堂数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计算练习任务,从生活中自主提取所学的知识,实现数学练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衔接。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教师应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布置需要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信息并提出问题的作业,用操作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领悟这门学科的魅力及奥秘。

其次,教师应依托教材,结合教材设置的生活情境优化设计课后习题,确保课后习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深度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植树问题”布置课后拓展练习作业,如“若将一根10.8米的钢管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要花费3.2分钟,那么锯完整个钢管总共需要多少分钟?”,这一习题与学生常见的植树问题存在差异,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自主分析,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教师可以通过习题变形考察学情,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成果,创新教学对策,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元作用,用生活化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全面检验基本学情,调整后续的教学思路和对策。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构建一体化“生活课堂”时,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理论探索新的教育路径。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学习数学知识,领悟知识的魅力及奥秘,尝试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难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享受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彬.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J].新智慧, 2022(29):104-105.

[2]赵新平.关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  2022(28).

[3]徐琴艳.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践行措施[J].新课程, 2022(17):70-71.

[4]袁上鑫.生活化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 2022(4):92-93.

[5]凌城.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与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 2023(1):31-33.

[6]袁莉.浅析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8):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