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世博中心综合楼(酒店)项目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酒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世博中心综合楼(酒店)项目设计

张琴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新建酒店从体量和形体上融入城市,传承既有建筑,依托世博中心进行设计再创造,旨在加强世博中心的配套服务,能够独立运营,成为集休闲、旅游、消费、会议服务为一体的会议综合体,不仅服务于会务活动,还能凭借优质的硬件环境吸引公众消费。

关键词: 旧建筑、新建酒店、传承与创新、融入城市

一、设计背景

世博中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场馆,为世博会期间举办各种元首接待和国家馆日活动的主要场所,世博会后成为举办政务会议和国际会议的综合性会议中心。基于进一步完善旧建筑世博中心作为综合性国际会议中心及承担上海两会的政治职能,在黄埔江畔、世博中西西侧、紧邻世博公园的地块,新建世博中心综合楼(酒店)。

二、设计策略

1、设计中的传承

1)新旧体量协调

建筑的体量即是建筑表现在空间上的体积,体量的大小对城市空间有相当大的影响。由于酒店是以营利为主要目,因此在空间品质和文化主题特征能够保证的情况下,酒店经营者通常会力求做到面积最大化,增加体量。在设计时,新建体量与原有体量和场地周边肌理的协调至关重要,避免出现加建后建筑形象比例均衡失调、破坏周边环境意蕴的现象发生。

当新建酒店的场地充裕时,可以新建体量与旧建筑体量完全脱开,既可以增加酒店的使用空间,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和还原旧建筑。设计时应从城市空间出发,整体考虑,延续周边场地的肌理,明确新建体量与旧建筑体量在空间上的关系,进而使新建体量与原有建筑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新建酒店的场地有限时,当旧建筑荷载有余量时,可以选择在旧建筑垂直方向上加建楼层的方法扩大酒店的面积,新加建的部分可以利用原有的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满足经济性要求。通常,由于旧建筑结构荷载能力有限,因此,为拓展新建酒店的面积,一般可以加建的层数不多,通常仅为一层。另外,加建部分会改变旧建筑的体量,加建体量的造型需要反复推敲。世博中心综合楼(酒店)项目为拓展酒店面积,利用世博中心五层大平台区域加建一层功能空间。

2)新旧体量关系

新体量需要尊重旧体量,尽可能削减新建部分的体量感,尽可能降低其对旧建筑的影响,新旧体量形象趋向于相同,使建筑新旧两部分和谐融合成一个整体,以延续建筑周边的场所感。在这种情况下,新建筑成为旧建筑的一部分,旧建筑的外观形象得到重复和延续,能够强化以及放大旧建筑特质,对人们加深旧建筑的理解产生一种叠加的效应。

2、设计中的创新

1)表皮的个性表达

延续旧建筑的生命有利于建筑文化的传承,但是,在尊重旧建筑的同时,需要体现新建筑的个性,避免加速建筑差异性正在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保留地域建筑的独特性的同时,能够给人以特别的体验过程,使心里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新建筑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担着传播传承历史的责任,地域文化反过来也能够在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前提下,成就新建筑的独特性,通过更换外立面为新旧建筑赋予全新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

2)材料的灵活运用

在新旧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进行重新塑造,赋予建筑以今天的形式,以体现建筑的与时俱进。在设计中,保留旧建筑的材料,并积极利用现代材料为旧建筑赋予新的表现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力。玻璃、铝板与金属是较为常见的材料。玻璃具有通透、轻盈的材料特性,能够与旧材质产生戏剧性的对比效果,其折射性能消除体量的实体感,清晰展现玻璃后面的内容,其反射性能够使其融入周边环境之中,在表现强烈现代性的同时又不影响建筑旧肌理的表达。铝板和金属同样具有许多优秀的材料特性和现代美学特征,在与旧肌理对比中能取得与玻璃类似的效果。在材质的表现力上铝板和金属具有独特的光泽和质感,易于加工塑形,外观识别性强,铝板、金属和玻璃的结合形式,让新建筑具有现代之感。

三、设计实践

新建的世博中心综合楼(酒店)的项目依托于旧建筑世博中心,主要功能为酒店,旨在加强世博中心的配套服务,弥补世博中心的功能不足,提供相应的住宿、餐饮、休闲、小型宴会等目前世博中心缺乏的综合服务支撑,同时,又能够独立运营,功能齐全,成为集休闲、旅游、消费、会议服务为一体的会议综合体,不仅服务于会务活动,还能凭借优质的硬件环境吸引公众消费。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世博中心功能上的提升与完善,更重要的是延续对世博中心庄重典雅设计理念的传承。

1、谦逊的姿态融入城市环境

为保持滨江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建筑南侧体量平行于城市边界, 新增建筑裙房部分高约20m ,屋面设计为屋顶花园,为周边建筑创造崭新景观体验,实现兼顾个体形象及整体城市空间设计的最优化。综合楼正南侧坐落着三座高层办公楼,新建塔楼及裙房会对其产生视线的干扰,因此在总体布局及形态上合理优化,降低滨江建筑体量及设置视线通廊,形成开放的滨江界面,实现视线遮挡的最小化。世博中心五层平台加建充分考虑滨江天际线。在沿江方向,加建体量隐匿于既有建筑内,透过幕墙若隐若现,简洁现代的中式庭院设计,成为滨江最佳的观景之地。

2、一脉相承的理念回应既有建筑

作为世博中心功能及形象的延伸,如何保持新建筑的独立性,且与既有建筑相协调统一是设计的重点。项目设计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与世博中心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形体上,作为建筑最基础的构成方式,采用两个形体相互咬合,形成简洁大气的整体形象,在沿江界面上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建筑端部面向城市的“视窗”设计,形成建筑的标志性,同时与内部功能空间相结合,远眺江景,视线绝佳。表皮上,富有创意的片状折线玻璃外墙,构成建筑的立面特征,且极具滨水建筑的神韵。形体逻辑,表皮逻辑相统一。主入口面向城市干道,大气庄重,综合楼与世博中心采用连廊相联系,综合楼功能上既与世博中心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完整。

3、艺术与技术的理性结合

综合楼部分建筑位于既有地下室上方,为降低工程改造难度,保留原广场管井及车库入口,基于复杂的工程条件,需从艺术及技术的结合中寻找解决策略。在设计上,主入口广场面向城市,最大化避开现有地下室范围,同时形成与环境相统一的景观设计,提升空间品质。滨江部分体量架空于车库入口上方,实现更好的景观视野,提供绝佳体验。

在技术上,合理利用原世博中心机电系统,提供更加可行、经济的技术支撑。同时保留现有出地面楼梯,降低工程改造难度,加快施工进度。结合建筑及景观,转换既有烟囱管井,形成一体化设计。

建筑形体上,塔楼和裙房两个形体相互咬合,形成简洁的建筑形象;建筑表皮采用形式相同的横向与竖向表皮策略,将世博中心与综合楼有机结合;客房层立面采用锯齿状设计,面向黄浦江及世博公园,最大化客房景观资源。整体建筑沿滨江及面向城市两侧都采用窗口设计,与世博中心形成对话关系。

景观设计上,采用各种手法使水景、屋顶绿化、庭院绿化三级系统相互渗透穿插,营造自然优美的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本土植物作为绿化植被,同时运用围合庭院、树阵广场、屋顶绿化等多种手法。沿街绿化主要考虑选用常绿高大树种,沿基地外围布置,主要起到防尘隔声的效果。裙房顶部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屋面,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设计,它们会成为很有意思的室外活动场所场所。多层次、多内容的公共空间设置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沟通,提高商业价值。

三、小结

随着世博中心综合楼(酒店)项目的建成,黄浦江畔将迎来以谦逊姿态融入既有建筑及城市环境中的,极具标志性的滨江城市界面,将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的“一轴两馆”世博滨江天际线再续点睛之笔。随着本项目的结构封顶。

1